6歲開始,別給太多
通常孩子在3歲時候就能認識錢,6歲以上的小孩會對花錢產生意識。到七八歲時兒童具有簡單的推理和分析能力,十二三歲時這種能力增強到能制定長期消費計劃和存錢計劃,管理自己的零用錢。按照一般兒童對數字能力和錢的認識水平,6歲左右,家長可以開始給孩子零花錢,并引導他們學會管自己的零花錢。
通常6歲的孩子已經有了簡單的數學知識,會數數和簡單加減,知道積少成多。這時,他們需要知道的是:積少成多的概念和控制欲望的好處。
做財務工作的陳潔影的經驗是:固定來源,每天給一點。
陳潔影的女兒從上小學開始就每周領零花錢,那時候大概是2006年,陳潔影給7歲的女兒買了個存錢罐,一天給2元硬幣,教她領了零花錢放進去。
但她后來發現,不止自己在給孩子零花錢,女兒去一次爺爺奶奶家或是外公外婆家,回來就往罐子里塞10元8元的,一個月就能存100多元,多的時候能有200元。
“我知道以后,就不讓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給零花錢了,因為這樣對她來說,錢來得太容易,花起來也很隨便,她知道花掉了很快又有了。”堅持定期給錢的好處是,能讓女兒容易掌握規律,自己計算攢錢速度和金額。
做家務也能掙零花錢
陳潔影的女兒有時候從學?;貋頃持帱c零花錢,因為“同學的都比我多”。陳潔影的回答是:“爸爸媽媽的每一分錢都是辛苦賺來的,你在家里又沒有勞動,當然只能拿很少的零花錢了?!彼且尯⒆恿私?,錢是需要用勞動來換的,只有明白錢來得不易,才會在花錢的時候更謹慎。
后來,女兒會主動地做些家務。如果是打掃房間、整理書柜這種比較費力,要花不少時間的家務,陳潔影會給她幾元錢的獎勵,簡單的勞動如擦桌子、倒垃圾之類通常是口頭鼓勵和表揚。她覺得不能什么家務都給錢,不然將來可能搞不清家庭責任和交換關系,什么事情都用錢衡量。
她有朋友就犯過這樣的錯誤,給家務活明碼標價,收拾桌子、刷碗、洗菜都有不同的價格,孩子干什么活就給多少錢。沒過多久,孩子再也不主動幫爸媽做家務了,讓他幫忙去買個東西都先問給多少錢。
方法不當的反作用
“找零的錢該歸我”
把買東西找零的錢順手給孩子,就當成零花錢一樣給。這種做法形成習慣后,容易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誤認識:找零的錢就應該是我的。如果父母在這方面沒有規劃,給孩子零花錢的頻率和數目沒規律,在使用上也不控制引導,孩子的很多錯誤觀念就在家長的行為中潛移默化地形成了。
“考得好給得多”沒效果
這種給零花錢的方式,實際上既不利于幫助孩子發掘對學習本身的興趣,又很難達到讓他更努力學習的作用。大部分孩子接觸錢不如成年人頻繁和直接,用錢或是物質刺激孩子學習,通常效果并不如預想的那么好。
孩子變得很摳門
他把錢看得太重,很可能是由于你的教育不全面,傾向于教他管錢、攢錢,卻沒有引導他花錢買東西,或是用于“延遲滿足”的獎勵太高,對孩子的誘惑高于消費,致使他盼著錢越變越多,一分錢都不愿意往外出。
花起錢來沒節制
孩子的零花錢消費一直被壓制,原先想要的東西都沒買過,又沒有在正確的引導下好好規劃,才會拿著突如其來的零花錢,把以前想買的東西都買來,亂花一通。
這樣能讓他們學會管錢
攢錢有獎勵
用存錢罐積少成多,讓孩子知道先放棄一部分消費,才可能有更多收益,這種“延遲滿足”的做法通過具體可見的額外獎賞,鼓勵孩子積攢零用錢。如果像陳潔影一樣每天給2元,可以規定如果3天內花掉了1元,第4天還是給2元,如果把這3天的6元攢起來,第4天就多給1元。如果7天的錢都攢起來,第8天可以多得2元。
給孩子消費機會
孩子對錢的基本理解,只有通過實際的消費才能達成,通過自己參與消費,才能真正明白,買一件玩具只不過是幾分鐘的事,而攢下買玩具的錢卻需要幾個月。但家長對孩子的消費去向要做到心里有數。
允許孩子犯錯
孩子拿著零花錢可能會買垃圾食品,放縱自己買玩具,或者更嚴重的……上當受騙。犯錯誤不是壞事,這是孩子在學會管理零花錢上必須付出的代價。即便是大人也會沖動消費,請相信,孩子也會在事后意識到自己做得不聰明,你要做的就是多跟他溝通:告訴他錯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