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這句農諺道出了初春養生的基本要點。立春(2月4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緊接著的是雨水(2月19日)節氣。隨著雨水節氣的到來,雪花紛飛冷氣浸骨的天氣逐漸消失,而春風拂面,冰雪融化,濕潤的空氣、溫和的陽光正向我們走來。一年之計在于春,在這大好的春光里,養生和防病都應該趁早抓起。
立春重在養肝護肝
立春過后,氣溫將漸漸升高,人的陽氣也漸漸升發,而講究順時養生的中國人,這時候也要選擇與這個節氣相應的食物來滋補身體。那么這個節氣養生注重什么呢?中醫表示,春季陽氣初生,易食辛甘發散之品,不易食酸收只味,而《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主春,所以立春養生應以養肝為主。”
立春養肝護肝可多吃西紅柿、薺菜、包菜、卷心菜、胡蘿卜、冬瓜、黃瓜、蘑菇等,大蔥、生姜、韭菜、洋蔥也可適當多吃些,有助春天體內陽氣的生發。同時,要少吃羊肉及辛辣食物。
另外,立春后應重視防病。春季氣溫變化大,人體如果不能對這種變化做出快速調整,就容易被風寒邪氣入侵,因此,這個時候最容易感染流行性疾病;同時,隨著天氣轉暖,各種病毒、細菌會快速繁殖,平時注意防病是非常重要的。
雨水重在健脾祛濕
《黃帝內經》說“春主肝”,肝臟在春季活動比較旺盛。但肝木易克脾土,稍有不慎容易導致損害脾胃。同時,因為降雨的增多,濕氣加重,濕邪易困擾脾胃,所以,在這一時期,一定要注意對脾胃的養護,健脾祛濕。
健脾祛濕可多喝粥,另外,枸杞、茯苓、芡實、胡蘿卜、冬瓜、萵筍、扁豆、蠶豆、鯽魚等也有健脾祛濕功效。需注意的是,花椒能散寒除濕,在炒菜尤其是一些如菠菜、芹菜、白蘿卜等寒性或涼性的蔬菜時,可以適量放入一些花椒,但容易上火的人就不必了。而且平時也不要吃一些太寒涼的食物。
另外,雨水時節,倒春寒時常“不請自來”,雨水降臨會導致氣溫降低,所以不要過早脫去棉衣,以防風寒侵襲,引發感冒、關節炎等。《攝生消息論》中說:“春季天氣寒暖不一,不可頓去棉衣,老人氣弱骨疏體怯,風冷易傷膜理,時備夾衣,溫暖易之,一重減一重,不可暴去。”而要根據氣溫的變化,隨時增減衣物。孫思邈也曾說:“春天不可薄衣,令,人傷寒,霍亂,食不消,頭痛。”民間也有著“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等俗語,可見,在這春寒料峭、濕氣襲人之際,還是要多穿一些衣服,適當地捂一捂,既是順應陽氣生發的需要,也是為了抵御時邪、預防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