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熬過了漫長的冬季,總算是迎來了春日的陽光,蟄伏一冬的冠心病患者長長舒了口氣。好天氣讓人精神為之一振,踏青、晨練等活動也給患者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卻忽略了春季易致冠心病的新發和復發。作為心血管內科的醫生,沈陽市中醫院心內科李東升大夫也深深地感受到隨著春季的到來,冠心病患者的數量呈明顯上升趨勢,尤以老年患者居多。那么,春季和冠心病的新發與復發有什么密切聯系,平日又該如何預防呢?
過敏與冠心病
過敏性疾病又稱變態反應性疾病,通常有遺傳傾向,接觸花粉、塵螨、真菌、寵物和特定食物等致敏因素均可引起的過敏性反應。近年來過敏性疾病的發生有逐年升高的趨勢,春季更為各種過敏性疾病高發季節。
冠心病與過敏反應有什么關聯呢?美國費城愛因斯坦醫學中心的金榮國博士和他的同事分析了8600名成人的臨床數據發現,有過敏癥狀的人群中,13%的人伴發冠心病;沒有過敏癥狀的人患冠心病的幾率僅為4%;而成年人罹患冠心病的概率在6%左右。換而言之有過敏癥狀的患者,其冠心病的發病率明顯高于普通人群,這種趨勢在中年女性中尤為明顯。金博士認為,過敏反應導致的間隙性感染可能會引起動脈壁加厚,最終誘發心臟病。因而,在春季空氣干燥、多風、花粉和飛絮增多的日子里,經常有流鼻涕、打噴嚏、眼睛流淚、鼻塞等過敏癥狀的人要格外當心,注意這期間的保健,以防被感冒、過敏、冠心病等疾病困擾。
氣候變化與冠心病
春季初暖乍寒,天氣忽冷忽熱,時風時雨,溫度變化幅度大,尤以早晚溫差更大,常使原有冠心病的患者病情加重或惡化。臨床病例研究顯示,冠心病、心絞痛、高血壓等是春天的易發病,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誘發以上疾病的發作。每年2-4月份是心肌梗塞的一個發病高峰期,所以進行春季養生保健一定要謹防冠心病的發生。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一條保健防病諺語,有一定的科學道理,春季氣溫剛轉暖,不要過早脫掉棉衣,對免疫力較低的患者和老年人更是如此。另外,春季清冷的早晨不是晨練的好時段,人從睡眠狀態轉入清醒狀態有一個交接的階段,這時機體各臟器的適應性較差,再加上睡眠期間人體比較缺水,血液黏稠度增加,這時最容易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在睡眠到起床之間注意“三個三分鐘”:醒來后先在床上靜躺三分鐘;起床后在床上靜坐三分鐘;下床后停三分鐘再活動,可幫助機體逐漸適應從靜止到活動的轉變,有助于預防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
生活習慣與冠心病
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控制疾病發展,預防疾病的發生至關重要。高血壓、抽煙或缺乏運動等其他因素令身體持續發炎,變成慢性炎癥,炎癥反復發作,會讓堆積在冠狀動脈的膽固醇沉淀物變得不穩定,增加患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幾率。
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一是保證充足的睡眠,不熬夜,充足的休息使體內修復機制正常運轉;二是不吸煙,煙中的某些成分可使血管痙攣血壓上升;三是不酗酒,但可適量飲用低度酒,少量的酒精有擴張血管作用,但酒過度就會對身體帶來極大的傷害;四是科學吃好三餐飯。冠心病患者的飲食要注意清淡,吃一些少鹽、少油、少動物性食物的膳食。長期飲用濃茶及咖啡對于心臟也沒有好處,冠心病患者飲食中還要避免高糖、高脂、高膽固醇及具有強烈刺激性的食物;五是經常運動,保持適當的體重。冠心病患者可以適量的有氧運動,定期體育鍛煉,但是避免強烈的體育運動,做一些自己所喜歡的事情,可以舒緩一下心態,保持開朗的心情。
一旦發病,及早治療
冠心病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之一,而冠心病死亡率占所有心臟病死亡人數的10%-20%。令人欣喜的是,目前國內外治療冠心病的手段越來越先進,高科技手段讓全球眾多冠心病患者重獲新生。心臟介入、心臟搭橋等技術發展很快,微創手術、雜交手術也在臨床廣泛推廣。對于年齡在50歲以上的胸痛患者應該及時就醫,高度懷疑冠心病者,應該常規行冠脈造影。藥物治療、介入治療和搭橋手術是目前冠心病治療的三駕馬車,患者應該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聽取醫師的專業建議,及時選擇最有效的治療策略,以免貽誤合適的治療期,造成病情的復發和惡化。
春季萬物復蘇,萬象更新,是一個充滿了生機和活力的季節,《百歲養生》編輯部全體人員祝愿所有的冠心病患者注重自我保健,遠離病痛折磨,盡情地享受久違了的明媚陽光。
相關鏈接:
冠心病病人在春季里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堅持服用冠心病的常用藥物,備好保健盒、氧氣等急救藥品。
2、如果頻繁發生心絞痛,要及時臥床休息,并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
3、堅持參加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如戶外散步、太極拳、氣功等。但遇有驟冷、大風等天氣變化時,要留在室內活動,根據氣溫變化,及時更換衣服被褥、注意保暖。
4、避免疲勞、緊張,切忌大喜、大悲、大怒,盡量少參加社交活動和長途旅行。
5、提倡用溫水沖澡,以提高皮膚的抗寒能力,同時要積極防治感冒、氣管炎等上呼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