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天氣乍暖還寒,人們得了小病不愿意跑醫院,自己買點藥服用是個普遍現象,但由此引發的藥品安全問題卻屢見不鮮。藥品是一把雙刃劍,藥物用得合理,可以防治疾病,反之,不但不能治病,還會致病甚至致命。究竟,家庭用藥存在哪些安全隱患?人們在使用藥物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家庭用藥隱患多多
感冒藥、消炎藥、保健藥……家庭用藥越來越普遍。然而調查顯示,70%的家庭存在不當用藥行為,每年約有20萬人死于藥品不良反應,而大部分的藥品不良反應事件都是在家庭里發生的。
相關醫藥專家說,在急診科門診,他們就經常遇到因吃藥不當而引發疾病的患者。有一些高血壓患者,不按照處方治療,吃了一顆降壓藥,看到血壓沒有很快降下來,接著又吃了一顆,結果導致血壓急劇下降,差點丟了性命。
還有人因為一個感冒,就吃了好幾種感冒藥,結果導致全身水腫,不得不住院治療。也有人不管是何種原因的感冒,就憑著以往的用藥習慣,或家中的存藥,盲目吃藥,結果不但沒有減輕感冒癥狀,反而加重了病情。例如,初春以風寒感冒多見,治療上應以“辛溫解表”為主,如果吃一些“辛涼解表”的中成藥就會背道而馳,越治越重。
還有不少父母拿成人的藥品給孩子服用,其實,孩子用藥和成人用藥不管是劑量,還是一些禁忌都有很大的區別,有些抗生素對骨骼發育會產生抑制作用,孩子萬萬吃不得。據調查,在1000萬名聾啞人中,60%—80%是因兒時藥物使用不當而造成的后天性聾啞。所以,孩子用藥馬虎不得。
安全隱患根源何在
藥品本來作用是治病救人,使用不當反而成為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的一大安全隱患,問題出在哪里呢?
據了解,現代人對一些常見病進行自我藥療的比例非常高。從選藥購藥的方面講,有的憑感覺購藥,有的憑經驗用藥,有人跟著廣告走,有的聽從店員的介紹,其實都帶有很大的盲目性、隨意性和危險性。
其次,從藥物使用方面講,有些人吃了一種藥不見立刻好轉,就換成另一種藥物;還有些病人,不按照醫生的要求吃夠定量的藥,自己感覺病好了點,就擅自斷藥,病重了,再加量,反復幾次,耐藥性就產生了,等到再次生病,就無藥可用了。
也有人認為幾種藥品聯合使用比一種藥品效果要好,又是抗生素、消炎藥,又是中成藥,就連一個感冒也吃很多藥;還有人超劑量吃藥,認為好得快,殊不知這樣做很容易導致耐藥,而且某些藥物成分的過量使用,也造成肝功能損害等毒副作用。
此外,自行用藥也容易掩蓋病情,有些人肚子痛,習慣性吃點止痛藥,結果掩蓋了病情。如闌尾炎病情掩蓋易導致穿孔,延誤治療。
家庭用藥最具威脅的就是過敏反應。如果服藥后出現不適癥狀,或癥狀沒有得到緩解,反而有其他癥狀出現,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例如,服藥后如果出現皮膚瘙癢、全身起疹子、頭暈、胸悶等癥狀,這表明有藥物過敏現象出現,應趕快到醫院就診,否則容易發生休克甚至出現生命危險。
除了以上情況,如果家有老人、孩子和患有某些疾病的人,吃藥也要特別注意。因為小孩病情來得快,變化快,稍不注意容易發生意外,所以孩子生病最好送醫院治療。老人年紀大,容易引起并發癥。如:一些腹瀉的老人,如果服藥后不能緩解癥狀,也要盡快到醫院診斷。因為老人容易出現電解質紊亂,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還有如果在治療感冒過程中,出現胸悶等癥狀,也是要格外注意的,因為病毒型感冒容易感染其他臟器,如心肌炎等,容易出現危險,應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