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將以定量分析的方法對新時期以來湖北獲獎文學作品這一特定類別進行考察,希望在已有的極為豐富的湖北文學作品研究成果之外,能獲得一些新的發現。由于文學獎項數量眾多,分布復雜,所以,本文考察的“獲獎文學作品”,特指獲得國家重要文學獎項的文學作品,這些獎項包括: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徐遲報告文學獎,全國少數民族駿馬文學獎,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全國優秀新詩(詩集)獎,全國優秀散文(集)獎,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十一項。雖然這些并沒有囊括所有國家獎項,而且有些獎項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了轉變,但它們還是能基本代表新時期以來國家級文學評獎的主要獎項。本文所考察的“湖北文學作品”,則主要指作品的作者在獲獎時工作或生活在湖北。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是用這一新的方式對若干基本問題進行嘗試性研究,更廣泛和深入的問題留待以后再做進一步探討。
一、獲獎作品、作者及傳播載體的數據統計
本文所統計的獲獎作品,將以上述十一個獎項公布的數據為依據。根據數據,自1979年以來,湖北省在這十一項評獎中共獲得各類獎項52個,涉及各類作品52部(篇)。以此數據為基礎,所統計的內容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獲獎作品的時間分布與體裁分布數據
獲獎作品獲獎時間跨度自1979年至2011年,根據這一時段文化發展的特征,我們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1)1979年-1989年;(2)1990年-1999年;(3)2000年-2011年。這三個階段也與這一時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相吻合,這有利于我們發現這一時期湖北文學在不同階段的某些規律和特征。體裁劃分我們基本遵循各評獎活動中對文體的分類,不過,由于是對文學作品的定量分析,所以一些獎項中的“理論評論獎”和“翻譯獎”將不被計算在內。具體統計數據如下:
第二,獲獎作者的年齡、性別和身份數據
根據作者的獲獎年齡分布特征,我們將年齡劃分為30以下、30至40、40至50、50至60、60以上五個階段。作者身份我們將分為三類:專業作家(含文聯作協負責人)、業余作家、其他(如從事編輯出版、科研教學工作者)。需要說明的是,對獲獎年齡和性別的統計將以獲獎人次作為數量基礎,對身份的統計則以具體人數作為數量基礎,這樣更為合理。具體統計數據如下:
第三,獲獎作品傳播載體的數據統計
獲獎作品傳播載體在這里主要指作品首次發表的刊物或出版物,不同刊物發表或不同出版社出版,對作品的傳播是有很大影響的。在52部獲獎作品中,有27篇作品發表于刊物,25部作品由出版社出版。我們將以52部獲獎作品的首次發表或出版的刊物或出版社進行統計,并根據刊載或出版獲獎作品數量多少進行排行。具體統計數據如下:
二、獲獎作品數據分析
湖北作為文學強省,其在全國的影響力是由一大批優秀作家不斷創作出優秀作品而積累起來的,而文學評獎特別是國家級的文學獎項,則是這種影響力得以展現的重要平臺。因此,透過新時期湖北獲獎文學作品相關數據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新時期湖北文學發展的某些規律和特征。
分析一:湖北文學發展的體裁特征和時間特征
湖北省作為文學強省,到底強在哪方面?由表一不難看出,新時期以來湖北文學之強,首先強在小說,其次在報告文學。在全部52部(篇)獲獎作品中,小說占據了51.9%,報告文學占據了28.8%。而在詩歌、散文方面,湖北文學則表現較弱。這一結論我們還可以通過橫向統計比較得到進一步的佐證。我們以“魯迅文學獎”為例。目前全部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共有151部,湖北以獲獎8部的成績排在解放軍(26)、北京(12)、河北(10)之后位列第四,而這8部中有5部是小說,并且,湖北以5部小說的成績排在小說類別中的第二位,僅次于北京(7部),由此可以見到湖北小說強省的地位。而就小說這一體裁自身來看,新時期湖北小說整體上短篇小說(25%)的成績要強于長篇小說(15.4%),長篇小說的成績要強于中篇小說(11.5%)。
從時間上來看,湖北文學各體裁的強弱變化則不太平衡。從總體上看,湖北文學在1980年代獲得了更多成績,52部獲獎作品中有27部(51.9%)產生于這一時代,可以說,湖北文學強省的地位正是在這一時期被奠定起來的。而這一時期成績最突出的是短篇小說和報告文學,尤其是報告文學。全部獲獎短篇小說中有69.2%產生于這一時期,全部獲獎報告文學中有73.4%產生于這一時期,遠遠超過其他體裁作品這一時期獲獎所占比重。進入1990年代后,短篇小說和報告文學衰落較明顯,各種文體發展開始趨于平衡,但平衡的結果就是成績和特色也不太突出了,而散文在這十年間竟從未獲得過全國獎項,也可看出湖北文學中散文一體的弱勢。進入新世紀后,長篇小說的地位開始逐漸突顯,尤其是新世紀中有兩屆茅盾文學獎湖北省都有斬獲(熊召政《張居正》、劉醒龍《天行者》),這在文壇產生了極大影響,可以說湖北文學強省的地位長篇小說功不可沒。詩歌也開始略有起色,而散文則從來都不是湖北文學的強項。
分析二:湖北作家核心群體的結構特征
獲獎作家群體,代表著湖北作家的核心群體,從這一核心群體的結構特征,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整個湖北作家群體的主要特征。
由表二可以看出,獲獎作家的年齡分布很不平衡,獲獎最集中的年齡段是40-50歲,獲獎的全部52人次,有40.4%(21人次)是在這一年齡段,而30以下和60以上的分別只占7.7%(3人次)和13.5%(7人次),不難看出,40-50歲作家群體是湖北作家中的生力軍。這一結論還可從更廣泛的統計中得到佐證。以湖北省的重要獎項“湖北文學獎”和“屈原文藝獎”為例。截止2011年,四屆“湖北文學獎”和七屆“屈原文藝獎”的獲獎作家共68人次,40-50年齡段的作家共計32人,占總數的47%,而30歲以下和60歲以上者分別占1.5%(1人次)和10.3%(7人次),這和前面的統計結論大體是相符的。其實這一結論與人類成長的年齡規律也是基本相符的。40-50歲之間是人類精神創造的黃金時段,當然也是作家創作的黃金時段。在這一時段,他們的人生閱歷,知識積累,對藝術和美的理解與感悟,創作的心態、技巧、風格、語言表達等等,都達到了成熟、穩定而獨特的峰值,自然是最易收獲的季節。由表二還可以看出,獲獎作家的性別分布也很不平衡,其男女作家的獲獎比例為46∶6,比值為7.6,女性作家獲獎人次遠遠低于男性作家,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湖北文學中女性作家群體較為弱勢的特征。這里我們可以做一個橫向比較,以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為例,獲獎作家共25人,男女比例為18∶7,比值為2.5,遠遠低于湖北省的獲獎男女作家比值。由此可以看出湖北作家群體中,雖然女作家(尤其是以方方、池莉為代表的一批女作家生力軍)也取得了一些令人矚目的成績,但就整體而言男女性別比例依然存在較大不平衡。
由表三我們可以明顯看出,湖北獲獎作家中專業作家是絕對的主力軍,占據了獲獎作家中的90.7%。非專業作家所占不到10%,這反映出湖北文學作家群體的一個特色:專業化。我們還是以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為例做一個比較,25位獲獎者中,專業作家占56%,非專業作家的比為44%,可見“魯迅文學獎”作家群體涵蓋面較為廣泛而平衡,或許這一平衡更符合文學創作的常態。
分析三:獲獎文學作品發表載體的特征
由表四可知,發表湖北省獲獎作品最多的刊物是《人民文學》(占刊載獲獎作品總數的22.2%),這是一家國家級重點文學刊物。排名第二的是湖北省的重要文學刊物《長江文藝》(占11.1%)。排名第三的則是《芳草》、《青年文學》、《上海文學》、《十月》(各占7.4%)。由表五可知,出版湖北省獲獎作品最多的出版社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占出版獲獎作品總數的20%),這是一家國家級重要文學出版社。排名第二的是長江文藝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各占12%),排名第三的是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江西21世紀出版社和中國青年出版社(各占8%)。可見,在發表獲獎文學作品的出版社和刊物中,在湖北省外,國家級的人民文學出版社、《人民文學》占據了重要位置;在湖北省內,長江文藝出版社和《長江文藝》占據了重要位置。如果我們橫向比較一下,可以發現這其中確實存在一定的特征。
湖北省外我們以歷屆“茅盾文學獎”和“魯迅文學獎”為例。在全部獲獎作品中,刊發類共76部,出版類共111部。在刊發類中,《人民文學》以發表其中12部排名第一;在出版類中,人民文學出版社以出版26部排名第一。湖北省內我們以歷屆“湖北文學獎”和“屈原文藝獎”為例。在總計71部獲獎作品中,長江文藝出版社以出版其中9部而在出版社中排名第一,《長江文藝》以發表3部在刊物中排名第二(少于《中國作家》雜志的6部)。不難看出,作品獲獎與發表載體之間確實存在一定的聯系,這與作品的評價和所發表的載體之間存在內在聯系有關。因為作品的傳播范圍、影響范圍、作品的接受群體等與發表載體有著密切聯系,而這些因素又是影響作品評價的重要因素,而作品的影響力又是決定其是否獲獎的關鍵因素。所以,選擇好的刊物或出版社發表,對作品的獲獎肯定是有幫助的。
三、關于一個問題的思考
根據前面的統計與分析,有一個問題在此想做進一步討論,即“湖北作家群體專業化的利與弊”。
湖北作家群體的專業化是指湖北作家群體主要以專業作家為主體這一趨勢。湖北作家群體的這一特征對文學創作發展之利已有許多學者討論過,而且這一特征也常常被賦予為湖北文學發展特色之所在。的確,專家化的作家群體對湖北文學的發展確實發揮了重要作用。
湖北作家群體專業化特征的形成是與湖北作協執行作家“簽約制”分不開的。自1985年湖北省作協開始實行兩年一屆的簽約合同制作家制度,在2004年又對這一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將簽約作家分為駐會合同制作家、合同制作家、項目合同制作家三種。這一體制強調通過不斷遴選和比拼來激勵和選拔優秀作家,自執行以來對湖北文學生產的繁榮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與這一制度相適應,湖北省還實施了專業作家的“重點扶持機制”。例如,自2010年7月起,湖北省開始實施“湖北省長篇小說重點扶持計劃”,三年一個周期,通過全省招標的方式遴選20個選題進入扶持計劃并最終公開出版10部作品。同時,湖北省委還先后下發了《關于設立文藝突出貢獻獎獎勵辦法》、《關于對重點文藝創作、研究項目實行補貼的辦法》等文件以扶持與獎勵作家創作。同時還執行所謂“品牌活動機制”,如近年來湖北省進行過荊楚作家走鄉村、屈原文學論壇、省外作家看湖北、湖北女作家研討會等一系列有影響的文學品牌活動,并注重積極發揮專業作家的品牌效應。除此之外,還有一系列具體措施幫助作家群體特別是專業作家群體搞好創作,如組織作家深入生活開展創作、建立長期的創作生活基地、選派作家到一線掛職等等。應該說,湖北文學獲得的一系列成就,是與這些措施的實施分不開的。
不過,湖北作家群體專業化背后我們可清晰看到的,是由政府部門主導的文學生產機制。這一機制所執行的一系列措施在對文學創作活動形成一定的促進作用的同時,也對文學創作自身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例如,作家的簽約制與創作的自由度之間是否會產生一定程度的矛盾?重點扶持機制是否會忽略非扶持文學創作的發展?遴選與比拼的所謂激勵機制是否真能選拔出優秀作家以及激勵出優秀作品?這一系列問題都是值得深思的。而且,前面曾分析過的湖北文學中存在的一些不平衡現象,或多或少都與新時期以來湖北文學的這套發展機制有關。例如,新世紀以湖北長篇小說的異軍突起,顯然是與湖北文學的發展機制中對長篇小說的長期重視分不開的,如從2010年開始施行的“湖北省長篇小說重點扶持計劃”。而散文從來不是湖北文學的強項,顯然是與這一發展機制對散文的不重視有關。再如,遴選與比拼的激勵機制男性作家顯然更為適應,女性作家由于性別特征在這方面會天然處于弱勢,或許這就是為什么湖北作家群體中男女性別比例嚴重不平衡的一個重要原因。再有,作家群體的專業化,以及相關扶持政策的實施,無疑會使專業作家與非專業作家之間存在嚴重的不公平,這無形中壓縮了非專業作家的生存空間,或許這也是湖北作家群體中專業作家與非專業作家嚴重不平衡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些無疑都是湖北作家群體專業化的弊端之所在。
文學創作本是一項自由的活動,在文學發展機制中,相關部門制定一些好的政策對文學創作活動提供一定的幫助和鼓勵,對文學的繁榮和發展肯定是有利的,但這些幫助和鼓勵應該是輔助性的,是“無為而治”的。如果這套機制中的相關政策的制定是立足于主導文學創作,指導作家創作的話,這些政策雖對文學創作有一時之效,但終會成為抑制文學繁榮和發展的障礙。這是我們在當前文學發展中尤應警惕的一種趨向。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