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闊在《中州學刊》2013年第4期撰文指出,中國戲曲被稱為“民族文化瑰寶”,然而當前卻未能光芒四射,而是陷入了重重困境。中國的300多個地方戲除少部分尚能維持外,其他大部分走向了衰亡,面臨著本地觀眾銳減,外地觀眾無法理解的窘境。地方戲曲走向衰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方言造成的理解障礙導致地方戲傳播范圍受限確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保衛方言”和戲曲堅守方言的主張是農業思維和崇古思維的反映。方言是地方戲的重要特色,不是唯一特色,地方戲的特色體現在音樂、舞蹈、服裝、化妝、絕活、劇情等多個方面,地方戲要擴大影響,讓更多的人接受,成為大劇種并走向全國,必須進行語言改革。文化并非越多樣越好,戲曲劇種也并非越多越好,劇種合流有利于戲曲發展。劇種合流可以保留原有劇種的精華,使新劇種的力量更加壯大。鼓勵地方戲使用普通話的嘗試是一個保留地方戲精華元素的新途徑、新機會,應當在尊重觀眾的前提下進行認真分析和大膽的嘗試,鼓勵方言版和普通話版的戲曲進行競爭。戲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應動態保護,戲曲只有以觀眾的需求為努力方向,依靠藝術的魅力才能獲得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