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好哲在《天津社會科學》2013年第5期撰文指出,當代環境美學不僅重申了自然作為審美對象的必要性,還把以環境為對象的環境藝術,以及由人類所設計、創造出來的一切環繞之物,包括藝術創作在內,納入自己的研究范圍,這是對僅僅專注于藝術審美問題研究的現代美學的極大拓展和擴充。環境美學將當代生態思想引入美學研究,認為人與自然環境處于同一個生命共同體之中,環境狀態與人的生存息息相關,對環境的審美不可能與價值取向、利害關聯毫無關系,從根本上顛覆了審美無利害這一支撐現代美學的主導美觀念,從而在人類與自然和諧生態共生的生態維度上達成了人類生存環境的審美價值與倫理價值及美學與倫理學的內在溝通。環境美學對傳統美學建立在心物二元、主客分離基礎上的審美靜觀模式普遍持否定態度,倡導一種人類與自然統一、主體與客體合一的審美介入模式,不僅強調人處于環境之中,對環境的審美需要人的多種感知能力的共同參與,還特別強調環境審美經驗的社會性及其與日常經驗的相通性,從而打破了傳統美學對審美活動的超越性乃至超驗性價值的迷戀,使審美活動重新回歸其與人類日常生活本來具有的密切聯系,重新恢復了審美活動的生活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