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從戲劇演出活動中盈利是中國很多戲劇從業者們諱言而又不得不考慮的一個問題,歸根結底這是一個藝術與商業的兩難抉擇。究竟有沒有可能不僅從戲劇活動中賺錢,而且還不失藝術本身的品格與氣節呢?本文將以寶塚歌劇團、四季劇團和杰尼斯事務所三個演出團體為例,試圖探索歸納日本商業戲劇團體成功的一些可能路徑。
日本戲劇演出市場雖然繁盛,但每年利潤的五成來自少數的幾個超大型演出團體。四季劇團僅在2009年十月的一天,全國的門票收入就是900多萬人民幣[1],寶塚歌劇團一年動員的總觀眾數量超過三百萬人次,寶塚大劇場年上座率平均95%,東京寶塚劇場的年上座率是101%。杰尼斯事務所是日本演藝界的票房怪獸,作為主要經營范圍不在商業戲劇的演出團體還獲得了菊田一夫戲劇大獎,同時可以在日本最大的劇場之一的帝國劇場演出原創作品超過十二年,贏得數百萬觀眾的支持,這種成績令人驚嘆。
那么,寶塚歌劇團、四季劇團和杰尼斯事務所是怎么做到藝術與商業的平衡的呢?
千面女神、百歲不老,寶塚歌劇團風靡百年的秘密
寶塚歌劇團大正二年(1913年)成立于日本兵庫縣寶塚市,去年是她的百年華誕。如今,寶塚歌劇團已經發展成為擁有專職演員四百多人、三個專用劇場、年演出場次超過一千五百場的超大型演出團體。劃分為“花”、“月”、“雪”、“星”、“宙”五個組以及一個以經驗豐富的老演員所組成的專科。在寶塚歌劇團最耀眼的年代,一部戲觀眾動員數超過兩百萬人次是很平常的事情。現在年演出場次接近一千五百場,至今已經上演的劇目接近兩千六百部,其中代表作為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而展開的浪漫愛情悲劇《凡爾賽玫瑰》。寶塚歌劇團是日本的國寶級演劇團體,被譽為東瀛百老匯,“純潔之花,國之瑰寶”。它與四季劇團、東寶公司、松竹公司并稱為日本演劇界四強。
從阪急集團2010年年報看,寶塚歌劇團所創造的利潤占集團總收益的14.4%,位列集團所有產業之第三位,僅次于作為支柱產業的公共交通(29.4%)和房地產(23%)[2]。并且在近年世界經濟和日本經濟持續走低的窘境下,寶塚歌劇團依然保持著效益上漲的良好勢頭,創造了國際演藝界的奇跡。
寶塚歌劇團成立至今票房長紅,領跑日本商業演劇界的大市,這與她獨特的特點根本是分不開的。第一,寶塚歌劇團所有演員都是未婚女性;第二,寶塚歌劇團堅持“清、正、美”的美學標準,上演老少咸宜的商業戲劇。
寶塚歌劇團的所有演員全部來自寶塚音樂學校。每年一度的寶塚音樂學校考試將選拔四十名左右十五至十八歲的少女,在音樂學校的第一年稱為預科生,第二年稱為本科生,她們分為“男役”和“娘役”進行學習。所謂“男役”就是扮演男性角色的演員,“娘役”則是扮演女性角色的演員,這樣的角色分配在她們的整個舞臺生涯中通常是不會改變的。經過兩年的基礎培養之后,她們便可以進入寶塚歌劇團,成為專職演員被分配到花月雪星宙五個組。經過十幾年的舞臺歷練之后她們中有的人就可以成為本組的頭牌男役或者頭牌娘役。而寶塚歌劇團的第二大特點就是所有的劇目都是以頭牌演員為中心來創作的,充分展示她們的歌舞技藝,人格魅力。
只有一個跨性別文化的外衣當然不足以支持寶塚歌劇團上百年的人氣和美譽度,寶塚歌劇團在其漫長的歷史中一直堅持獨特“清、正、美”原則,并遵循這樣的美學思想創作作品。所謂“清、正、美”指的是“清純、正直、美麗”,她們絕不上演暴力血腥、色情邊緣的題材,所歌所舞皆是為了讓不分年齡與性別的所有觀眾都能輕松而愉快地觀看戲劇。那么寶塚歌劇團演出的究竟是一些怎樣的劇作呢?寶塚歌劇團演出的劇作類型,在其一百年的歷史中有過重大的變化。在寶塚歌劇團成立之初,所上演的劇目絕大多數都是從日本傳統藝能中移植過來的,隨著時間的推進,寶塚歌劇團演出的劇目中從西方引進的音樂劇和其他形式表演越來越多。
1967年寶塚歌劇團首次引進百老匯版權上演了正統音樂劇《俄克拉荷馬》,收到了市場的熱烈追捧,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寶塚歌劇團開始引進百老匯版權、倫敦西區版權的音樂劇,包括有《紅男綠女》、《西區故事》、《Me My Girl》、《紅花俠》、《美女與野獸》、《羅密歐與朱麗葉》等等。一旦西方音樂劇的風氣大開,整個寶塚歌劇團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在引進音樂劇之前,寶塚歌劇團在商業演劇界的競爭對手是歌舞伎這樣的民俗藝能,但是在引入音樂劇之后寶塚歌劇團就進入了世界級的競技場,不得不常常被與百老匯和倫敦西區街區放在一起比較。在這樣的情況下,寶塚歌劇團在國際上打開了知名度,同時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國際級的文化交流、人才互通的大環境中。
趁著音樂劇在全世界范圍內大熱的這股風潮,寶塚歌劇團團收獲了許多新的觀眾,也在其歷史悠久的盛名之下重新煥發出年輕的光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寶塚歌劇團近年來演出了許多西式的音樂劇,但是她們一直沒有忘記自己“日本文化傳播使者的使命感,作為日本國寶級別的的演出團體,她們每次在出訪海外演出的時候,在每年最重要的慶典時,都一定會演出寶塚歌劇團歷史上的保留傳統劇目。在今年四月寶塚歌劇團曾經到臺灣做了訪問演出,其中就上演了經典的日本傳統歌舞節目。
寶塚歌劇團的原創力量不僅僅體現在日本傳統劇目之上,寶塚歌劇團最具有觀賞價值,最令人贊嘆的還是她的“秀”。“秀”就是英文中的Show。戲和秀是兩個完全獨立的表演單元,在任何方面都不具備關聯性,典型的寶塚歌劇團演出就是由這兩個部分構成的。戲就是一部完整的戲劇,包含有歌舞戲劇等多種元素,在戲演出完后大幕降下,半個小時的休息時間過后大幕將重新打開,演出一段沒有任何情節的主題歌舞秀。這一段歌舞秀一般會圍繞著一個主題,表演很多歌舞戲碼,以及短小的戲劇片段,整個給觀眾們帶來全方位的視聽娛樂享受。如2009年月組秀的名稱“Appasionado”,就是西班牙語中“熱”的意思,還有“熱情的男人”的意思,這一場秀就圍繞著拉丁風情展開了,其中有熱辣的斗牛舞,西班牙風格的民歌,還有各種短小精妙的戲劇片段。如果說,戲的部分展示了寶塚歌劇團演員們的演技和部分聲樂水平、舞蹈水平,那么秀就集中體現了這些演員的歌舞水準。寶塚歌劇團的秀涉及到的范圍極廣,聲樂部分從流行歌曲到美聲唱法都有涉獵,從音樂類型上爵士、古典、搖滾、日本傳統音樂等等不一而足,舞蹈更是橫跨了探戈、桑巴、弗拉門戈、波列羅、哥薩克舞、華爾茲、爵士、現代舞、芭蕾、日本傳統舞蹈等等多個類別。從主題上來講,東西方都有涉及。可以說寶塚歌劇團的秀是集大成的一種演出類型,讓人在一兩個小時的時間里眼睛耳朵環游世界,充分享受。不僅僅在演出內容、演出形式上,秀也和戲有著很大的差別,戲的部分追求的是完整、有邏輯性的敘事,而秀的部分則更像是一臺綜藝晚會,有固定的主題,但是各個單元之間彼此獨立,且表演內容豐富多樣,相比起前半場的戲來說,跟觀眾們的互動更強一些。
寶塚歌劇團雖然全部采用的是女演員作為演出班底,但是她們對于自己在藝術水準上的要求卻一點也不比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更低,但她們卻有著更纖細的表現力,更唯美的外表,更華麗的舞臺,更令人炫目的神秘魅力。
不朽名作、國際水準,四季劇團業界常青不是神話
四季劇團成立于1953年,至今已有六十年歷史。1953年,四季劇團的創始人淺利慶太從應慶大學文學部退學,和另一批從東京大學退學的學生一起成立了四季劇團演出話劇。到了1967年,四季劇團轉變為公司,演出活動趨于常規化,但是說教意味過于濃厚的話劇在演出市場上總歸還是不那么受歡迎。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四季劇團開始陸續引進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音樂劇版權,啟用日本班底進行演出,在日本演劇市場上掀起了長久的音樂劇風潮直到現在。
現在的四季劇團是一個有著超過三百名演員、三百名工作人員、三百名行政人員和十個專用劇場(京都劇場已經關閉)的超大型演出團體。根據2010年的數據,四季劇團年演出場次達到3703場,觀眾人數超過三百萬人次,營業收入高達16億人民幣,占到日本整個演出市場年規模的六分之一[3]。現在的四季劇團演出的劇目涵蓋了音樂劇、話劇、兒童劇等等,是一個發展全面,經營良好的演出團體。從世界范圍來看,四季劇團已經是僅次于美國百老匯和英國倫敦西區的名符其實的“音樂劇第三極”。
四季劇團開始在日本的演劇市場上全面制勝是從引進百老匯音樂劇《貓》開始的。1983年四季劇團決定引進淺利慶太在美國百老匯親身體驗過、并且被完全征服的這個劇目,它制作精良,歌舞美輪美奐,對于日本觀眾來說這是一個顛覆性的作品。雖然在此之前,四季劇團已經上演過《西區故事》、《歌舞線上》、《艾薇塔》等經典音樂劇作品,但都是短期公演,像《貓》這樣的大作品四季劇團還是第一次接觸。
事實證明,淺利慶太成功了,《貓》上演了整整一年,演出四百七十四場,有四十八萬一千六百七十二名觀眾見證了這個日本戲劇界的重大轉折事件。時至今日,四季劇團已經上演了6000場以上的《貓》,而這個記錄每天都在被刷新,《貓》已經成為融在四季劇團血液里的名劇。
音樂劇的優勢在于它是一種綜合性的娛樂方式,音樂、歌唱、舞蹈都是重要的魅力點,所以觀眾才會重復買票,不停地入場觀看,沒有人會因為已經聽過一次所以就不想再聽一首美好的音樂、再欣賞一段高水準的歌舞。所以,只要選對了作品,音樂劇是可以作為長期公演的作品而存在的。四季劇團為日本引進了一大批音樂劇名作比如《貓》、《獅子王》、《歌劇魅影》、《耶穌基督萬世巨星》、《音樂之聲》等。也是靠著這些世界級的優秀作品,四季劇團才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音樂劇演員。
四季劇團每年會進行演員的招募,錄取大約五六十個新演員,同時淘汰四五十個藝術水準不達標的老演員,以這種優勝劣汰的方式保證四季劇團的藝術水準。在2010年,四季劇團舉辦的演員招考迎來了1600名以上的應征者,他們會經過簡歷篩選、聲樂、舞蹈、面試等重重難關,最后能夠進入四季劇團的只有極少數高水準的演員。第二,四季劇團有著十分完整而嚴格的演員訓練方法。每年新入團的這幾十名演員并非所有人都能馬上上臺演出,他們被分為演員和研修生兩個等級,演員等級可以直接參演劇目,馬上就能從演出中獲得收入,但是研修生是那些有一定資質和潛力,但是暫時還達不到四季劇團演出標準的“準演員”,他們暫時還不能上臺演出,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并且在通過考核和試鏡之后才能獲得角色。在這之前,他們是沒有收入的,但是可以免費參加四季劇團的高水平課程。四季劇團為所有的演員和研修生提供世界一流的授課和訓練條件。淺利慶太曾在采訪中這樣說到:
“我們每年進行的演員招募都有超過一千人以上的應征者,在今年(2010)更是超過1600人,我們將在其中發現可造之材對他們進行培養。四季劇團有自己的演員培養方法論,為了將戲劇的感動按照劇本上每一句話所寫的那樣完完全全忠實地傳遞給觀眾,我們推行的是‘不吞掉一個音地清晰發聲’,為了達到這種效果,四季劇團總結出了‘母音法’,還有用背部肌肉支撐發音,達到全身共鳴的‘呼吸法’等等。用這些成體系的表演方法培養一流的演員”……
“日本的音樂大學教育方法有很多問題。僅僅發聲都會讓人氣喘吁吁,而沒有教授讓身體全身產生共鳴的方法。四季劇團貫徹的之前提到的‘呼吸法’,而日本的音樂大學卻流行著以聲樂為基礎、輕視共鳴的風潮。”[4]
正是這種規范、系統的訓練,這種高標準嚴要求的氛圍,才造就了四季劇團一貫的高水準演出和超高的票房。
打破常規、飛躍壁壘,杰尼斯事務所造就的票房奇跡
縱觀整個日本商業戲劇市場,與寶塚歌劇團有相當規模和相似演出題材的劇團是四季劇團,但這兩個演出團體的經營路線是有根本性的不同的,在日本的大眾娛樂界有另外一個團體與寶塚歌劇團有著非常近似的運作理念以及藝術觀,那就是杰尼斯事務所。
杰尼斯事務所由八十一歲的現任董事長杰尼喜多川(本名喜多川擴)于1968年所創立,是一所專門培養、包裝運作男性藝人的娛樂經紀公司。根據公開發行的數據,杰尼斯事務所在1997年納稅額達到27億2600萬日元[5],從而取代吉本興業成為日本第一的娛樂經紀公司。現在杰尼斯旗下擁有SMAP、TOKIO、V6、KinKi Kids、嵐、瀧與翼、NEWS、關8、KAT-TUN、Hey! Say! JUMP、NYC、Kis-My-Ft2、Sexy Zone、A.B.C-Z等多個頂尖的男子組合,同時事務所還保有大量尚未出道的偶像明星預備軍,被稱為“小杰尼斯”,除了男子組合以外,事務所還有眾多過去風靡一時的巨星在籍,比如近藤真彥、田原俊彥、少年隊、光源氏等等。在其成立至今的四十多年間,杰尼斯事務所一直都是日本當之無愧的頂級娛樂經紀公司。
與寶塚歌劇團類似的是,杰尼斯派系男子偶像的出現對于日本的大眾文化來說也是一種開創性的顛覆。在他們出現之前,日本的藝能界有著涇渭分明的森嚴壁壘。唱歌的屬于歌手,跳舞的是舞蹈演員,這種分野被嚴密地遵守著,所有人都無言地接受這不成文的規定從不越雷池一步,仿佛歌手與舞蹈演員之間有一堵高墻似的。直到杰尼喜多川打破了這種禁錮。當一邊唱歌一邊跳舞,還時不時表演令人驚嘆的后空翻絕技的杰尼斯派系男性偶像出現之后,日本的整個藝能界就面目一新了。
飛越因循守舊的藝能界壁壘,杰尼喜多川將這些青澀莽撞的運動少年投進了銅墻鐵壁、訓練有素的日本藝能界,結果卻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當然,他也遭受了來自藝能界激烈的反抗,前輩們至今為止死守保住的勢力范圍如何能拱手讓于幾個什么都不懂的毛頭小子?
但是杰尼喜多川的高明之處正在于此。一是打破了只有穩重的老資格藝人才能走紅的宿命:日本的藝能界從來都是注重“閱歷”的,在傳統的歌舞伎領域、能樂領域數百年來遵循著“襲名制”的傳承系統,將藝術、名聲和責任傳遞給更年輕的后繼者;在日本舞踴界和曲藝界,講究的是流派和系統,各個派系之間幾乎是對立狀態,年輕人只能選擇派系,不可能獨立成名;而在更新一些的演歌界,論資排輩的現象也非常嚴重,基本上很少有年輕時就挑大梁的歌手。
總的說來,杰尼斯之前的日本藝能界是老將的天下,在他們看來,唱歌跳舞曲藝等等都是非常完整而嚴肅的藝術,不經歷多年錘煉是根本不能上舞臺的,偏偏這時候,青澀的、基本外行的這些少年像一團熱情的火燃燒了整個日本的娛樂界,從此杰尼斯事務所走上了一條引領日本藝能界的道路。
杰尼喜多川第二個高明之處是打破了各種藝術門類之間的銅墻鐵壁。一邊舞蹈一邊唱歌的男子組合在這之前從未有過,但是從這時候開始便成為了日本藝能界最有特色,人氣最高的一種樣式。
杰尼喜多川對于男子歌舞組合的偏好還要從他創立杰尼斯事務所的本意和最高理想而談起。少年時期在美國劇場打工的經歷讓他親眼見證了美國音樂劇的超凡魅力,與日本頂級藝人的人脈成為他日后進軍藝能界的一個基礎,而在1964年觀看的那一場《西區故事》則成為了一個點燃他的音樂劇夢想的火花。
四十年前的一個春天,杰尼喜多川對記者小菅宏這樣描述他的夢想:
“我將打造全部由杰尼斯偶像構成的、全男班的華麗舞臺。舞臺的后部是三排小杰尼斯們在跳舞,這時候最前面正中間就是主角。小杰尼斯全員都是為了主角而存在的,將來,我想在自己的劇場里實現這一夢想。”[6]
1997年,杰尼喜多川收購了位于東京新宿百人町的環球劇場,啟用了超大人數的小杰尼斯參與演出,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宏偉目標。
當筆者第一次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太像寶塚歌劇團了,唯一的區別就是一個是全女班的,一個是全男班的。
后來,杰尼喜多川也曾在多個場合多次表示,自己的理想是創作演出真正的日本音樂劇,創建男版的寶塚歌劇團。所以,即便現在杰尼斯事務所在日本電視電影界風生水起,呼風喚雨,但是每年始終有相當部分的精力投放在音樂劇的制作上。杰尼斯事務所憑借著強大的業界資源和超強的市場號召力,在戲劇市場上也有著相當不俗的表現。作為一個主要經營范圍不在戲劇演出領域的公司,這樣的成績非常了不起:
堂本光一主創、主演的音樂劇《Endless Shock》自2000年初演以來,至今已經演出966場,總共觀眾人數超過160萬,被媒體稱為“日本最難買到票的音樂劇”[7]。憑借高超的技術和不斷進取進步的劇目改編,《Endless Shock》獲得2008年第三十三屆菊田一夫演劇大獎。出于對這個作品的強大自信,杰尼喜多川決定將這部作品帶到音樂劇的大本營美國演出。
與《Endless Shock》類似的還有由瀧澤秀明主創、主演的日式音樂劇《新春瀧澤歌舞伎》、《瀧澤演舞城》系列,以及由龜梨和也主創、主演的音樂劇《Dream Boys》系列。
除了本事務所制作的音樂劇之外,杰尼斯事務所的藝人們還大范圍的參與外部的戲劇創作演出活動。幾乎每一個藝人都有出演外部戲劇作品的經歷。日本戲劇大師蜷川幸雄就十分親睞杰尼斯事務所的藝人,幾乎每一部作品都有他們出演。杰尼斯事務所的藝人活躍的范圍不僅僅是音樂劇,還有相當部分的話劇、舞劇等等。從高齡偶像內海光司、東山紀之、植草克秀到現在如日中天的國民偶像松本潤,他們每年都有一定的時間在出演舞臺劇。
現在,杰尼斯事務所制作的小型戲劇作品,由資歷較淺的藝人出演的作品都在事務所自有的劇場東京環球劇院演出,像《Endless Shock》、《瀧澤新春歌舞伎》、《Dream Boys》等都是在外部的大劇場演出。
由于環球劇院比較小,只有703個座席,所以比較適合演出話劇作品。在這里曾經上演過《與你看見的一千個夢想》、《伊甸園之東》、《青木家的太太》、《有燕子的車站》、《綠手指》、《戰國風》、《幕末蠻風》、《轉世熏風》、《天之風》、《遠離涉谷》、《無因的反抗》、《火車怪客》等等一系列杰尼斯愛好者們耳熟能詳的名作。
雖然打造了無數的偶像巨星,擁有數不清光芒耀眼的榮譽,但是當有人問杰尼喜多川,你至今為止最得意的作品是什么時,他的回答還是堂本光一主創、主演的《Endless Shock》和瀧澤秀明主創、主演的《新春瀧澤歌舞伎》、《瀧澤演舞城》系列。
《Endless Shock》中大量使用原創樂曲,再結合知名音樂劇曲目,以華麗的歌舞與場景,打造出媲美紐約百老匯的主舞臺。另外,劇中劇常以日本經典的傳奇軼事、武士殺陣為主題,為全劇增添不少東洋風情,也曾設計過大型的奇幻魔術秀,變臉、快速換裝的等精彩戲碼,風格多變。
除了豐富的表演題材之外,堂本光一展現了許多高危險的驚人演出,包括用單臂繞住彩帶飛越整個觀眾席、整個人綁腳倒吊在空中360度旋轉、從高達8米傾斜40度的階梯跌落下來、吊著威亞從舞臺上騰空而起忽然降落、出現在二樓的觀眾席、在超高的梯子上上下攀爬翻騰、還有類似高空雜技中的空中飛人等等。精彩程度曾被比喻為“每五分鐘就帶給觀眾一次驚喜”。極具舞臺魅力的個人表現,不停進化的表演內容,每年都能在戲劇界形成話題。
瀧澤秀明參與編劇、導演同時擔當主演的《瀧澤歌舞伎》和《瀧澤新春革命》以及早幾年之前的《瀧澤演舞城》又是別樣的精彩。如果說《Endless Shock》系列是比較典型的百老匯風格,那么瀧澤秀明的系列作品則有著強烈的現代歌舞伎風格,有著非常日本風格的外化。這些作品比較多地解構了日本傳統歌舞伎中的經典片段,通過戲劇再創作使之呈現出時空交錯的魔幻魅力,加上現代的聲光電效果和精彩的絕技表演,吸引了非常多的觀眾。
以2008年的《瀧澤演舞城》為例,這一年的劇作以日本傳統文學戲劇作品中的經典人物形象“源義經”及其傳奇身世為主題內容,展現了瀧澤秀明多角度的魅力。在瀧澤秀明的系列舞臺劇中,有三個主題始終是最大的看點:水火、飛行和女形。在傳奇故事之中加入了大型的實景水幕表演,瀧澤秀明被威亞吊起在舞臺上方噴薄而出的人造瀑布中凌空飛行,盤旋于觀眾席的上方;或者是在舞臺上燃起熊熊的火焰,并且在其中表演激烈的武打戲;另外,讓觀眾們感到驚喜的是,瀧澤秀明還會挑戰歌舞伎的頂尖技巧“女形”[8],以男兒之身展現柔美的女性美,更要向觀眾們表演歌舞伎藝術中的絕技瞬間換裝。可以說展示傳統藝術中的絕活技巧成為瀧澤秀明系列日式音樂劇的主要特色。在當下西方文明大舉進攻的時候,作為偶像明星還能將注意力更多地投向傳統藝術文化的領域,并且將它們運用到自己的舞臺演出中,讓更多的現代觀眾、年輕人們接觸到傳統的藝術,進而讓他們產生興趣,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有文化責任感的行為。
雖然杰尼斯事務所制作的原創音樂劇數量不多,但是每年都在演出,而且保持了長達十幾年的人氣,他們每年輾轉數個劇場的演出時間可能只有幾個月,但是十幾年的時間累積下來也有著非常驚人的場次。
三個商業戲劇團體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定要找準市場定位,就算是偶像也一定要把提供最高水準的演出作為己任,不要試圖依賴明星效應賺錢,那不是一條健康長久的發展道路;一定要探索屬于自己的演出類型、藝術程式,不要跟風隨大流,那樣永遠無法超越前輩;一定要建立現代的企業管理制度,用制度保障一貫的高水準演出,并且讓演員們不要在面對窘迫的經濟狀況時無力堅持下去。或許做到了這些,商業與藝術的平衡就有了可能。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藝術學系)
[1] 王翔淺:《藝術與經營的奇跡:淺利慶太和他的四季劇團》,中國戲劇出版社2012年版。
[2] 見阪急阪神股份公司2010年年報 http://holdings.hankyuhanshin.co.jp/ir/library/annualreports/data/ar2010j.pdf
[3] 王翔淺: 《藝術與經營的奇跡:淺利慶太和他的四季劇團》,中國戲劇出版社2012年版。
[4] 『竹村健一の御意見番參上! 《劇団四季》の成功の鍵は、優れた\"商品\"を供給するビジネス感覚にあった——淺利慶太』 劇団四季代表との対談(后編)竹村 健一,淺利 慶太 経済界 2010年11月16號
[5] 『アイドル帝國ジャニーズ 50年の光芒』 (寶島社新書) [日] 小菅宏著,2012年6月出版。
[6] 『アイドル帝國ジャニーズ 50年の光芒』 (寶島社新書) [日] 小菅宏著,2012年6月出版,第115頁。
[7] 數據見于《演劇年鑒2012》第20頁,日本文化廳主持,日本演劇協會監制發行,演劇出版社出版。
[8] 女形:在歌舞伎中專門扮演女性角色的演員,江戶初期禁止女性演員在舞臺演出后產生。詞條見于『スーパー大辭林』,2010年三省堂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