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愛大閘蟹的當數中國人。作為一種百金難求的“超級美味”,大閘蟹近年來盡管身價倍增,消費者卻依然前赴后繼。但有趣的是,同樣是大閘蟹,在歐洲許多國家卻被視作“可惡的入侵生物”而被恨得咬牙切齒。
對大閘蟹(歐洲人亦稱中華絨螯蟹)最為深惡痛絕的首推英國人。原來,這種原本生活在長江下游的淡水蟹苗是從往返于中國和英國的遠洋貨輪的壓艙水中漂洋過海最先來到英倫三島的,繼而便漸漸深入倫敦的泰晤士河主河道以及英國北部及東北部的亨伯河和泰恩河安家落戶。當時,英國的媒體就把大閘蟹描繪成“面目猙獰的怪物”而大加討伐,童話作品里的大閘蟹往往是邪惡的化身,陰謀的代表,跟傳統童話里的大灰狼無異。不料身處異國他鄉的大閘蟹的生命力極強,不僅很快就適應了英倫江河湖海的生存環境,而且積極搶占英國本土水生物的領地,大有銳不可擋、不可一世之氣概。英國西北部的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人員不無憂慮地宣稱,中國大閘蟹在英國水土的滋養下,個頭可以長到比在中國更大,體質也更強健,其強大的戰斗力很快使得英國本地的紅蟹甘拜下風而逃之夭夭,最后英國水域的生態環境隨即遭到致命破壞。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回憶對比”更是得出結論說: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中國大閘蟹將在所有英國河段、港灣大肆繁衍,形成新一輪的“蟹口爆炸”!
除了擔心大閘蟹可能給英國帶來“生態災難”外,英國專家還認為,大閘蟹出色的“打洞工程”有可能使得英國的河岸堤壩滿布“病灶”從而變得岌岌可危。按照英國專家的看法,在中國大閘蟹“入侵”局勢尚可控制之時,英國應盡快展開全國范圍內對大閘蟹的“圍追堵截”。有趣的是,當地華人則不無幽默地向英國人提出兩條“在英國迅速消滅大閘蟹”的合理化建議:一,讓英國公眾學會品嘗大閘蟹;二,向中國、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大量“傾銷”英國捕獲的大閘蟹!
在歐洲對大閘蟹恨之入骨的還有德國人。實際上,早在上個世紀初葉,中國大閘蟹也曾一度橫行德國內陸,當時德國人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其斬盡殺絕。而時下,大閘蟹在德國又死灰復燃、東山再起,而且儼然已經占“江”為王,甚至成為德國境內惟一的淡水蟹種。
每逢盛夏,生活在易北河等水域里的成熟的大閘蟹開始展開“地毯式”的大遷徙,它們多半在夜里上路,因為夜里比較潮濕,不至于在“長征”中干渴而死。它們成群結隊地不遠千里遠上北海,每天可爬行12公里。然而它們絕非文明之徒,不僅沿途瘋狂地實施“三光政策”,還玷污了原先一塵不染的草坪、花園和樹林,甚至在高速路上橫行霸道,讓駕車人嘆息聲聲、寸步難行。另據梅克倫堡當地漁民介紹,自從大閘蟹入侵,附近的淡水水產已經縮減大半,從原來的年產120至150噸降低到目前的僅60噸,由此漁民們只能倒賣荷蘭、丹麥及波蘭的鰻魚、鱒魚貼補收入。
不過,面對猖狂的“八腳猛士”,德國人顯然比英國人明智,他們化仇恨為智慧,居然從可怕的橫行霸道者身上看到了隱藏的商機。當然在德國,大閘蟹走向市場還是前不久的新鮮事。
在杜米茨市大閘蟹欣欣向榮的易北河畔,一些德國漁民另辟蹊徑,開始以捕大閘蟹為業。每當拂曉時分,經改裝的捕蟹船便早早出動了。年輕漁民抓住漁網的一端,將全部戰利品傾倒在甲板上:沒有鰻魚,沒有鱸魚,也沒有梭子魚,一網打上來的竟是上百只揮舞雙鉗、殺氣騰騰的大閘蟹。勃蘭登堡州的漁民面對魚源的缺乏,也不得不改為成噸成噸地捕撈大閘蟹,再廉價出售給中餐館。
洛德維魯斯特帶的漁民是德國本土人中第一批開始“吃螃蟹”的人。據說一開始,一個勇敢的漁民史坦菲閉著眼睛,才膽敢仿效當地的中國移民吃大閘蟹,后來發覺果真鮮美之極,便先全家、后全村地嘗鮮,最后吃蟹者越來越多。時下他們最流行的吃法是如同吃龍蝦一樣,將大閘蟹炒著吃,考究些的還加添一點德國啤酒以消除他們所稱的“特殊腥味”。史坦菲每周大約要捕撈100公斤大閘蟹。為了對付這種驍勇好斗的動物,漁網須改成雙層,而且網線須加粗,此外還得凌晨下網,因為敏感的大閘蟹特別怕熱,太陽一出就馬上隱身不出。
德國北部的梅克倫堡漁業公司自2010年起開始經營大閘蟹業務,面向當地的中國移民家庭,以及亞洲超市、餐館供貨。據悉他們每年供應的3噸大閘蟹產自清澈的易北河及其支流洛克尼茨河,比中國本土陽澄湖的大閘蟹還肥碩鮮美。這不僅多多少少能夠緩解夏季蕭條的漁業行情,還迎合了廣大德國人的因“蟹”滿為患而必須除之而后快的心理。此外,由于歐洲水域沒有其他品種的淡水蟹,中國大閘蟹在歐洲的近百年繁殖過程中一直保持著品種的純正,故也有一些機靈的中國商人開始將德國的大閘蟹運回中國繁殖,在中國高價出售時譽之為“純種大閘蟹”,倒也并非是虛假廣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