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古畫,彈古琴,心安就好
長沙鋼鐵廠的宿舍,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老房子,最里面一棟,八樓是張建明還在鋼鐵廠工作時分的房子,五樓他租了一間做畫室。宿舍在巷子深處,因此環境幽靜。剛落座,張建明從旁邊案子上一疊竹編扇子里遞了兩把給我們,這是他消暑的方式,他不開空調,電扇也少用。聊了近二十分鐘,他的妻子徐曉軍回來,才用爐上剛燒好的水,泡了兩杯清淡的綠茶。
這和他的描述基本一致,他不喜交際應酬,人情事故也不十分懂,平日他和妻子就呆在畫室,各據一桌。他或刻印,或寫字、畫畫,妻子則誦《論語》等古書。有時點燃一支香,煙氣彌漫中,妻子撫琴,張建明靜臨宋人古畫。他說:“別人看我們生活清苦,我倒覺得我們的生活很輝煌。”
2009年,有百年歷史的杭州西泠印社全國海選,只選中五人,張建明就是其中之一。當年他也被評為詩、書畫、刻印多項兼能藝術家,這些“兼能”基本都是他自己琢磨的。西泠印社1912年由藝術大家吳昌碩創辦,當時吸納了一大批優秀的金石、書畫、制印大家,目前西泠印社在全國只有380名會員,湖南僅有十幾人。
張建明從小跟父母學寫字,八九歲跟著一個教老書的先生,幫他裁紙、磨墨,看他寫字。小學四五年級,在街上有印章的地方,他一看就不想走,自己用梨木和橡皮學著刻。這些都為他埋下種子。他大學讀工科畢業,分配到長沙鋼鐵廠,他自學刻印刀法,自1987年,陸續拜訪了三位老師,當面指點自己的刻印習作。后辭去工作,22年來,他均以書法授業為生。
自學國畫十年,張建明不認為自己有什么“創作”,都是“臨摹”。他畫山水,以臨摹宋元為主,如宋人李成、郭熙、董原、巨然等,元四家的王蒙,還有明代董其昌。他的兩屋均有模仿宋人風格的作品,墨淺處也講究細微的深淺層次的變化,水流若隱若現,回繞不盡,伸向遠方,張建明喜歡這樣的畫,安靜地停于案頭慢慢品,表面看平平,一些細微處才能品出味道來,比較靜。
“宋元就是一個高度,設了一個標準,不在這里面滾一遍,很難走得長遠。”張建明現在越鉆越覺得糊涂,最開始畫得有點像了,讀了《黃賓虹畫論》,從哲學高度再去看宋元,單從技法已經了得,還涉及《周易》的內容,畫一個山中的房子,風水都很講究。張建明越往里走,越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的意味了。
因此,這十幾年里,張建明走得很慢。一天到晚就翻翻書,寫字畫畫,也不指望什么結果,舒服就好。張建明自稱連電腦開機都不會,他喜歡大量買書,讀古人的詩和論詩的詩話,現在他創作的詩歌已有上百首了。他的書案上放著一本《故宮名畫鑒賞》,他不僅臨摹鑒賞古畫,畫中的文字也要用放大鏡細細地看。
張建明年已48歲,對于依然“臨摹”這件事卻并不著急,他暫時不尋找風格,認為那是積累到一定程度自然“開竅”,若刻意為之也難得長久,“自然而然是發自骨子里面的,才有力量”。張建明說,如同黃賓虹晚年看到雨、夜的山忽然徹悟,回到天地復歸于樸的狀態。
不賣畫,少賺錢,一心修行
“有本《了凡四訓》,我的所有改變都來自這本書。”十幾年前讀到《了凡四訓》,改變了張建明的人生觀,慢慢開始向內求。那時候起,類似袁了凡每日反省自身的功過格,張建明睡前躺在床上,用腦子把一天的事從頭到尾過一遍,回看事情的處理是否妥當。他把書推薦給朋友和學生家長,幾乎人手一冊。“因此一個人你有多少錢,天數已經定了,命理上唯一能改變的,就是積善修德,可以改變命運。”
張建明堅持不賣畫,只靠教書法為生,學費在長沙也比較低。“我現在根本沒找到自己的個人風格和發展方向,做這樣的事情(賣畫),我覺得不好。而且一旦賣畫,人的心態就會變,今年賣三萬,明年就想賣五萬、十萬,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如果將來賣畫,他會給自己定,今年賣15萬的畫,此外一張都不賣,既保證了生活,又能夠把控好市場。“我就這張畫,你買就買,不買就放下,我會以這個心態走市場,否則越畫越遠”。張建明說。
現在藝術市場繁榮,從中漁利者不少。張建明也不是毫無心動,“自我斗爭也有,看哪一方戰勝,一個人的兩個面,表現給人看的一面,心里的本我是一面,真正修行人,本我就是真我,把內心航臟去掉,鮮亮的本我,再表現給人就不需要裝了”。
張建明心里還想著另一份責任,“人在世上頂多一百多年,(我的)社會責任就是傳承文化,不是知識,是正經的文化”。 張建明認為,湖湘文化底蘊深厚,湖湘畫派卻一直沒形成。 “不管市場,如何把事情做好,把古人的東西學好,再有一點自己的想法,遇到知音再從你的畫中接受些東西傳下去。”
張建明說,以前他不理解,做文化、做藝術最后就是“人品”二字,現在他慢慢理解了。人品、心性不一樣,一下筆就不同。“比如,下雨了,灑脫人寫詩瀟灑浪漫,而對有大仁之心的人,會想到下雨了,有些地方又要遭殃了。他心里裝的不是個人的小天地,懷有仁心,像范仲淹、杜甫。畫畫的人也一樣,追求什么一下筆就知道。”
張建明認為自己“不應該賺很多錢”,這看起來很有些不合時宜,“錢多了不是好事,按照佛家的觀點,一輩子吃多少米,有多少錢都有個定數。”吃飯每餐吃得干干凈凈,桌上的飯粒撿到嘴巴里,長期這樣做看起來是惜福,其實是一種心態的變化,心在安定下來,在尊重別人,心自然有變化。浪費的人心很浮。“佛家的禪定,就是讓人靜定下來,呼吸、脈搏都慢下來,心性變了,身體也調整變化了。有人福薄壽高,晚年就相當凄慘;惜福的人,福可以延壽。”
“其實不管做什么,只要認真做都是修行,包括掃地,一心做任何事,都是修行。全身心投入,你的心就會安,少外物的東西來干擾。”張建明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