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內隱學習理論為指導,探討校園外文電臺建設在大學英語輸出型教學模式中發揮的作用以及在外文電臺建設中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內隱學習;語言輸出;外文電臺
內隱學習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A.S.Reber在1967年提出的有關人類學習模式的概念。Reber將學習分為內隱學習和外顯學習兩種模式。外顯學習是具有強烈目的性和意識性的傳統學習方法,而內隱學習則是人們在一定環境中無意識地獲得知識的學習方式,具有自動性、概括性、理解性和抗干擾性等特征。我國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往往采用外顯式學習,以教師為中心,語言輸入模式單一,缺乏對于語言學習更為有效的交互式輸入,而語言輸出環節在傳統課堂上所占的比例更是少之又少。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英語教育者意識到了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重輸入、輕輸出的問題,采取各種改革措施為大學英語學習創造輸出型學習環境,網絡自主學習平臺等教學輔助手段在大學英語輸出型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大學自建外文電臺以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等特點成為實現大學英語語言輸出環節的重要工具。本文以內隱學習理論為指導,探討大學外文電臺的建設在輸出型大學英語教學中發揮的作用。
一、內隱學習理論與大學外文廣播電臺的特殊性
在語言的習得過程中,內隱學習是學生在接觸一定的語言環境中不知不覺獲得的,可通過適當的場景轉化為語言輸出。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大學英語課堂不能提供真實的語言輸入和輸出情境,因此不利于最大限度地發揮內隱學習在大學英語輸出型教學模式中所起的作用。校園外文廣播電臺是新型傳播媒介,大學校園外文廣播以其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及操作較簡單等特點,可以最大限度地貼近大學生外語學習生活,在大學外語學習中起著重要作用。它不僅是外語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也是傳遞外語知識、弘揚先進的外國文化、交流外語學習經驗的重要工具。此外,廣播內容在多方面拓展課堂教學,做到對課堂教學有益有趣的延伸。例如,在實踐中,除常規的英語學習、新聞、文化、娛樂等內容外,我們的學生電臺播音員采訪外籍專家和優秀學生代表,請他們談學習經驗;開展英文演講和外文電影配音比賽,在決賽階段,請選手們在電臺進行實時播音;英文主播講授日常用語等。這些廣播節目的播出,擴大了學生們的視野,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并且使得更多的學生參與到節目的制作過程當中,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強了學生間的英語學習交流和他們的自信心,從而在校園里逐漸形成英語學習的良性氛圍和環境,學生在制作、參與英語節目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實現了有效的語言輸入與輸出。
二、依據受眾群體的特殊性,合理設置外文電臺節目
節目設置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收聽率的高低,影響到外文電臺對英語學習的輔助效果。電臺應依據受眾的感知和接受能力、知識狀況、認知風格和興趣愛好等設置節目。制作以英語為主,涵蓋日、韓、法等語種的各類外語節目。首先,為滿足學生對信息的需求,設置新聞類節目;其次,設置文化類節目,以此使學生了解外語國家的風土人情,國外教育等;第三,設置娛樂節目,通過播放外文電影片段和歌曲等形式,提高學生的外語學習興趣和修養。在節目形式上,一方面采用上面提及的播音、訪談、互動等多種形式,另一方面還可以采取場外和電臺播音相結合的形式開展多種形式的外語類競賽。
三、校園外文廣播電臺與復合型外語人才的培養
傳統的課堂缺乏語言輸出的有效手段,難以為學生提供實現有效語言輸出的機會。而校園外語廣播電臺為大學生英語學習中的聽、說、讀、寫等語言輸出環節提供了較為真實的語言環境。學生的英語水平在策劃、采訪、編輯、制作和播音等一系列實踐活動中得到了鍛煉,通過電臺節目的播出,既豐富了大學生的課余生活,又使學生在休閑之余提高了學習外語的興趣和能力,把外語課堂延伸到校園活動中,這樣可以提高他們的外語應用能力,增強他們的核心競爭力,為今后就業、升學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我校外文廣播電臺的成員在歷屆大學生英語創新能力大賽中取得佳績,外文電臺的聽眾也利用這一資源讓自己的外語輸出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大學外文電臺是新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設大學英語輸出型教學模式的改革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大學外文電臺的建設應以內隱學習理論為指導,充分發揮其交互式學習環境的優勢,幫助學生提供生動、新穎的內隱知識習得形式,從而全面提高大學生的英語輸出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奇民.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輸入與輸出探究:中西教學模式對比及其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教學,2003(3).
[2]王榮英.大學英語輸出型教學中的內隱知識轉化研究[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6).
作者簡介:高瑩,女,出生于1975年,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化,工作單位:沈陽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