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是對學生進行教育培養的主要陣地,也是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礎渠道。所以,課堂的教學理念、教學效率,對于教學質量至關重要。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過程中,注重行為的引導,積極落實知行統一,對學生的思品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知行統一的內涵及意義分析,以及實踐中的實例落實,對知行統一進行以下的認識討論。
關鍵詞:知行統一;內涵;意義
一、知行統一的內涵和意義
1.知行統一的內涵
知行統一的根本原則就是指在學生的德育過程當中,對其曉之以理,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意識,同時又需要對其導之以行,培養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將理論和實際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形成言行一致、知行統一的品格。理論聯系實際、知行統一、言行一致是我國進行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
2.落實知行統一的意義
知行統一是我們的教育目的之一,只有在學生的教育過程中做到知行統一,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才不是一句空話,才能真正地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反之,如果我們的學生是知的巨人,行的矮子,那我們整個的民族不就成了只會說空話、不能干實事的民族了嗎?積極落實知行統一能夠改變以往學生的高分低能,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實踐精神,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在實踐中落實知行統一
1.課前布置學生落實知行統一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也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內容之一。對學生孝敬父母的意識培養教學中,可以通過課前布置學生搜集父母對我們關心的具體事例,以及周圍出現的對父母不孝敬的反面例子,做一些猜猜他是誰的交流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學生帶入到教學的情境當中,通過星星擂臺、解讀漫畫、我來幫忙、凡人不凡事、真情感謝、真心感受、故事分析等環節,實現生生互動以及師生互動。教師可以選擇搜集一些與教育意義密切相關的故事,讓學生能夠進行自我反省,引導學生進行心理上的教育體驗,增強尊重父母、孝敬父母的責任感,并以相應的實際行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2.課堂上開展活動體驗知行統一
(1)在課前播放一些關于孝敬父母的音樂、視頻,從而引導學生進入課堂學習的氛圍。
(2)課件播放孟郊的《游子吟》,播放完后請同學們各自說說對這首詩的理解,教師最后做出相應的總結:唐朝孟郊的這首詩以歌頌偉大的母愛而著稱。它從母親為即將離家遠游的兒子縫制衣服的行動中,透露出母親的無限慈愛。這首詩使學生明白生活中微小之處也蘊涵著父母的愛,我又引導學生去回憶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中去感受父母的愛,使學生領會到了父母的愛無處不在,讓他們從心里覺得自己不理解父母親真是太不應該了。
(3)組織學生進行相應的討論,說出父母對你、你對父母的愛。父母對我們的愛包含在一舉一動中,我們是不是應該也讓父母知道我們對他們的理解呢?我們又應如何表達我們的愛呢?
(4)進行一些相關的課堂活動,組織討論你平時是如何孝敬父母的,孝敬父母有哪些具體的表現,是否能夠分擔父母的憂慮、了解父母的心意、不向父母提過分的要求、聽取父母的教誨、關心父母的健康、體貼父母的辛勞等等。
3.課后實踐,學以致用
思品誠信的教學,使學生能夠了解誠信做人的內涵,誠信也是每個人在社會立足的通行證,從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但是真正做到誠信做人不只是學習課堂上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實際行動詮釋它的真正意義,對父母、對親朋、對老師、對同學都能做到誠信做人,不弄虛作假,學以致用。
4.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落實知行統一
在班集體中開展實踐活動,以“我為班集體光彩”為主題進行知行統一的實踐活動。鼓舞學生將課上的理論知識應用到課后學習生活中,同學之間互幫互助、相互尊敬,將學生模范代表進行相應的班級墻展示,激勵學生互相學習,真正落實知行統一。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中指出,認識是實踐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根本目的,在初中的思品教學過程中,應用知行統一的教學理念,對初中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對學生以后的人生發展以及走向成功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改變以往的教師講課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能夠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劉宏武.主動參與教學模式[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04.
作者簡介:李海寧,廣西柳州市三江縣同樂鄉中學思想品德教師,中學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