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困生是指智力正常,感官正常,無障礙,但學習成績比同年級學生低,沒有達到國家課程標準要求的學生。學困生形成的原因較復雜,學困生轉化也一直是困擾教育工作者的教育難題。從教師視角出發,談一些認識和做法。
關鍵詞:學困生;轉化;尊重;表揚
一、學困生的概念界定及形成
學困生,指智力正常,感官正常,學習成績低于同年級學生,沒有達到國家課程標準的要求的學生。
學困生形成的原因較多,也較復雜。除了少部分智力因素、家庭因素、社會因素,最主要的是自身的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在這里,著重談一談學生自身原因和教育環境的影響。
學困生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自身原因
要談學困生的形成原因,首先得談情感因素,在情感方面,大多數學困生有明顯的“自我中心”傾向。他們多數脾氣倔,不愛聽別人的建議和要求。他們自尊心強,但因為成績差,對很多人有敵對情緒。他們自制力差,上課容易開小差,破壞課堂紀律。他們整天生活在不開心之中,心里有沉重的包袱。
在認知方面,學困生觀察能力較弱,觀察問題表面化,不能深究其中的原因與根本,看到的事物較少,對很多東西,甚至視而不見。
學困生學習成績低,內心自卑,容易產生挫敗感,造成自我評價低,影響了學習能力的正常發揮。尤其進入青春期前期后,生理上的變化帶來心理上的不適應,使學生難以將注意力集中到學習上來。
2.教師的教學方法不得當
有些教師,業務能力不過關,不但激發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甚至會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
由于教師對教材、學生鉆研不深,所以,對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選擇不得當,造成課堂無趣,吸引不了學生的注意力,教學效率低下,使學生對教師產生抵觸情緒,進而討厭該門學科,形成這個學科的學困生。
還有,教師沒有做到因材施教,沒有針對每個學生的情況進行分層教學,使學生在某一階段的學習中知識斷層,慢慢失去學習信心,從而變成學困生。
二、學困生轉化策略
1.尊重
每一個人都有自尊,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中,自尊是一種高級需要,自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成就、自信的欲望;二是對名譽、贊賞的欲望。自尊需要得到滿足會導致自信,學生會覺得自己有價值、有力量,如果自尊遇到挫折,學生會感到無能、弱小,產生自卑、喪失自信,往往會變得消極、被動、厭惡學習,甚至具有抵抗和破壞情緒,因此,首先,要培養孩子的自信,使他有一定的自由,平常的教育以說服教育為主,不體罰孩子。其次,選擇適合孩子、能夠取得成就或成功的活動,讓孩子參加,以增強他們的自尊;再次,在教育過程中真正地關愛每一位孩子,使師生之間產生情感共鳴,讓學生愛上老師、愛上學習。
2.吸引
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苯處熞米约旱膼坌?、寬容、學識等人格因素去吸引學生,采取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和良好的教學方法,創設民主、文明、寬容、生動的課堂氛圍,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嚴謹、踏實、認真的學習態度,在新課程標準下,老師如果能巧妙設計教學,千方百計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持久興趣,那么就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堅持不懈,甚至是廢寢忘食地去鉆研。
3.表揚
自尊又自卑,上進又懶惰,這就是學困生。
學困生常有的一種心態是破罐子破摔,這是一種自尊心沒有得到尊重或受到挫傷,導致心理失衡的反應,部分學困生拉幫結派、打架鬧事、稱王稱霸,實際上就是為了獲得一種不正常的尊重、防止受人欺侮的心理表現。因此,我們教師在做轉化工作時,首先要保護他們的自尊心,不譏諷、不挖苦、不訓斥、不打罵、不體罰他們,以免把他們愈推愈遠。其次要為他們創造獲得成功的機會,讓他們的自尊心能通過正當方式獲得滿足。
學困生既有上進心,又有惰性。班主任老師在轉化工作中常有這樣的經歷:與學困生談話后,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良苦用心,從而表示要痛改前非,可過不了幾天又開始犯毛病了。因此,有的老師缺乏耐心,急于求成,看到后進生出現“教育反彈”現象就對學困生喪失了信心。其實,這是一種正常現象。學困生也渴望上進,做人人喜歡的好學生,可長期懶惰散漫的壞習慣早已根深蒂固?!氨鶅鋈撸且蝗罩??!睂Υ?,我們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在學困生轉化中保持相當的耐心,常對他們加以鼓勵,幫助他們發展上進心,弱化惰性心理,最終使其上進心戰勝惰性,取得轉化工作的成功。
綜上所述,廣大教師在學困生轉化工作中擔負著不同尋常的重任。我們要正確認識學困生,以積極的、平和的、寬容的、嚴格的態度去對待他們,盡最大努力給他們創造成長的機會和展示自我的空間,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也讓我們每一位老師的教育人生更加絢麗多彩!
參考文獻:
李雪.學困生產生的原因及其轉化對策的研究.遼寧師范大學,2007.
注:本文屬定西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2011〕GHB06)《學習困難學生的心理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月軍,女,1971年3月出生,本科,在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東關小學任教,任教學科為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