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創造條件,大膽放手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廣泛參與操作實踐。這樣,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化難為易,而且有利于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有利提高于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更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興趣培養;動手操作;創新意識
幾何學科邏輯性強,概念嚴密,歷來是教學的難點。因此,要改變以往那種教師講解、教具示范演示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摸、擺、拼、畫、在動手操作等實踐中感受“空間”,化難為易,培養動手操作能力,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下面就使用小學數學學具對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所起的作用談幾點看法:
一、使用學具,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學習質量的動因,也是培養學生操作能力的前提,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多種方法,小學生思維處于具體形象為主的發展階段,小學生具有愛玩、愛動的思維特點,創設合理的適時的動手操作活動,給學生提供動的機會,會使學習變得自然、輕松、高效。
如課堂教學中,學生把三根長短不等的小棒圍成不同類型的三角形,并在擺弄過程中,很自然地知道三角形是由三個角、三條邊和三個頂點組成的。然后,可讓學生來回拉動三角形學具,從“手感”的比較中發現三角形有固定作用,思維活動和諧地結合在一起,順應兒童好奇、好動的特點。這樣,使教學活動在動態中進行,使兒童把外顯的動作與內隱思維活動和諧地結合在一起,順應兒童好奇、好動的特點,集中了兒童的注意力,激發了兒童學習的興趣。
二、使用學具,有助于促進學生主體意識的發展
1.學具的使用,能促使學生自己發現、理解抽象的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精神條件。實踐表明:當代的小學生由于處在信息時代,他們知識視野較寬,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嘗試、探索去發現、理解和掌握一些數學知識,由此培養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長方體體積,讓學生從操作12個小木塊入手,邊操作邊思考,并借助記錄整理的科學手段,從中悟出這種特殊關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這樣的教學,成為學生的科學實驗,其知識是學生通過操作實驗“重新發現”的容易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2.動手操作,可培養學生發現知識的內在聯系,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等獲取知識的能力。
學生操作學具能使物質的外部操作過渡到智力的內部認識活動,從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促使認識內化,便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比如,在教師的指導下,小學生通過動手拼擺幾何模型,運用已掌握的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進而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又如:利用學具操作,學生將圓柱側面轉化為原來學過的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從而推導出圓柱側面面積公式。通過操作學具,學生找到新舊知識的連接點,把新知轉化為舊知,運用舊知解決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從而促使學生建立良好的認知結構。
三、使用學具,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這是現代教學論十分強調的一個方面。國外一些專家在進行小學教學新體系的研究時,都把發展實際操作能力作為重點培養的三種能力之一(另外兩種是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我國的教育方針也強調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都得到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學具的操作,讓學生擺、拼、剪、制作、測量、畫圖等,有助于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從而促進其五育的全面發展。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創造條件,大膽放手,讓學生廣泛參與操作實踐。這樣,不僅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化難為易,而且有利于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王惠霞.學生動手操作引發的思考[J].小學數學教育,2013(6):33.
作者簡介:徐麗燕,女,1972年9月,學歷:本科,就職于蘭州市城關區水車園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