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圍繞的核心是學生,目的是為學生的終身學習與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促進學生全面、個性地發展。為此,教師要認真落實新課程標準理念,創新設計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從把握教學重點、聯系生活創設問題、發展學生閱讀能力等方面,對提高初中數學教學效果的策略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效果;提高;方法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對教師提出了更高更深的要求,需要教師能夠形成一套有效的教學對策,以便使所有學生都能獲得進步和發展。作為教育主陣地的教學課堂是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主要渠道,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教會學生學習,提高課堂效率呢?在此,我主要結合自己積累的課堂經驗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改變以學生的成績來評價學生優劣的單一習慣評價學生的傳統方法
長期以來,傳統的評價觀念與標準已經成為一種教師指責,壓制“后進生”的工具。盡管本意是好的,但對“后進生”的惡劣心理影響,已經不能只從學習成績的提高與否這一狹隘角度來衡量了。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能給學生一種促進和鼓舞,能激發其向更高目標邁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某位學生,課堂上回答問題從未獲得好評,但有一次回答問題很有新意。于是我抓住這一微不足道的亮點進行鼓勵,這之后這位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學習興趣大增,成績進步不少。另外,還有一位學生因數學成績一直不及格,感到自己沒有希望,但我通過兩次成績對比,使那位學生發現自己進步了。雖然成績仍然是不及格,但我并不因此責怪他,而是不斷鼓勵、寄予厚望,最后那位學生的成績終于及格了。由此可見:“后進生”能獲得顯著進步的原因之一是:在失敗反復時,受到教師的鼓勵和信任,哪怕是教師無意中的一個笑臉、一下撫摸都會使學生感到溫馨,產生我還有希望的信念。這些對提高教學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二、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
通過調查,許多學生反應數學學習過于枯燥,課堂教學缺乏趣味性,這是學生缺乏學習興趣的普遍原因,反思后才知學生說得確實有道理,因為即使是我也常常覺得數學學習缺乏新鮮元素的注入,導致其過于陳舊,時間一長會產生厭煩情緒。因此,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必須從根源上解決,通過導入生活性話題的方法,選擇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為背景,導入學生關心的實際生活問題,讓學生置身于生活的場景,感受形象具體的數學概念知識,喚醒學生類似的情感體驗與思維意識,激發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這樣一來,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帶動了學生的情緒,同時又實現了新課的導入,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三、加強閱讀訓練,培養閱讀能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實施,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越來越受到學校和教師的重視,“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正是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重視的表現。閱讀能力是學習能力的前提和基礎,是讓學生掌握主動權的基本保證。在以往的數學教學過程中,“聽—練”是數學教學的基本模式,在課堂上聽教師孜孜不倦地講,課下費心盡力地完成教師布置的幾道練習題,這已經成了數學學習的固定思路,導致課堂氛圍枯燥乏味,抑制學生學習的熱情和動力,久而久之會讓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盡力為學生營造自主探究的氛圍,加強閱讀訓練,鼓勵學生獨立閱讀教材,從中抓關鍵、找規律,親身參與知識的發現過程,針對學生探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給予指導幫助,對學生的優異表現給予肯定和贊賞,這樣一來,不但可以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還能鍛煉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進終身學習目標的實現。通過閱讀可以有效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布置層次作業,提高練習效果
課后練習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是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強化解題能力的重要途徑,但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對課后練習的重視程度不夠,導致課后練習環節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教師應重視課后練習環節,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次布置作業,提高課后練習的有效性。可以將作業分為選做部分和必做部分,必做部分以基礎知識為主,配合簡單的綜合性題目,主要面向基礎較差的學生;而選做部分則是綜合性較強、難度較大的題目,面向的主要對象是基礎較好、層次較高的學生,這樣一來,既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又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共同進步;同時又能幫助基礎較差的學生樹立自信心,激發學習的動力,另外,還能避免基礎較好的學生出現驕傲自滿的情緒,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例如,在學習“完全平方式”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以下作業:x2+4x+4;25a2+10ab+b2;(x+y)2+10(x+y)+25;(a+b)4-18(a+b)2+81,前兩道題目為必答題,后兩道題讓學生自由選做,選做題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鼓勵學生合作完成,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解題能力,又可以培養學生合作意識,一舉兩得。
五、數學作業的批改與反饋
以往批改學生的數學作業,通常以答題正、誤為標準,教師用“勾”“叉”來評價學生的作業。而學生的解題思路、方法、習慣、能力、品質并不能如實反映出來,在實踐中我做了以下兩點嘗試:
1.用“圈”“?”或寫評語來代替“叉”“勾”。
2.改變作業由教師一個人評判為教師批改、學生批改、學生講評交流等多種方式。
這樣做有利于啟發學生開動腦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幫助學生尋求疑問及改正錯誤,逐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自控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廣大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職業素養,積極優化數學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豐富學生數學知識,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為學生以后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愛武,何永剛.數學課堂中優化問題情境創設的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5(6).
[2]馬茂年,葉立軍.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設計與實踐[M].科學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劉湘樂,女,1975年5月20日生,本科,就職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第二中學,研究方向: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