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步伐的加快,新課程理念不斷融入高考試卷命題中,這無疑對高中歷史教師及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高考選擇題著手,了解高考選擇題命題特征,以教材為指引,制定出針對性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考歷史選擇題;針對性教學;策略
新課程、新理念和新考綱的應用使高考命題特征出現了新的變化,其中最顯著的變化是大量運用新材料設置新情境,使學生通過閱讀、理解新材料獲取有效信息,從而考查了學生綜合知識能力,選拔出最優秀的學生。
一、了解學術動態,把握命題思路
新課程標準指導下的高考題目大多數都是大學教授精心設計的,具有顯著的學術性。高中歷史教師必須有效掌握學術前沿動態,并在教學過程中重點講解,只有這樣才能指導學生準確把握新材料、新情況、新角度。最顯著的例子是新課程大綱版教材中對于“秦是封建王朝”的闡述,大多數學生認為秦開始封建社會,然而“五種意識形態說”已經在史學界備受爭議,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因此在2009年廣州高考題中就出現了這樣一道題:柳宗元“封建論”中提到的“封邦建國”指的是哪種制度?因此,高中歷史教師需要對于每個高考大綱中的重點問題詳細查閱最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有關書籍,并參考有關學術論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掌握最新的學術動態,高瞻性地把握高考命題。
二、加強基礎知識教學,強化概念
最近幾年來,高考試卷對于概念的命題比例越來越大,這要求高中歷史教師必須強化學生對概念性知識的理解。概念是對社會問題、歷史現象進行綜合評論,體現某個歷史發展階段的特征。注重對歷史概念的學習,就應深入探究歷史概念蘊含的大量知識,將其壓縮成“知識包”。例如,在歷史資料中有很多體現歷史發展階段性特征、社會群體及實體等的抽象概念,這些概念并未出現在教科書中,若不能較好地掌握這些抽象概念,將無法指導學生構建立體的歷史體系,只有將每個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才能真正有效地指導學生全面了解歷史,深刻體會歷史,將歷史一幕幕展現在學生面前,鞏固學生的知識體系。
三、加強整體性教學,突出主干知識
深化學生的整體性和時序感,緊緊握住時間這一線索。以中外歷史為界,在復習過程中形成“經緯交錯”的歷史知識體系。“經線”即是形成歷史知識體系的時間主線,順著時間主線展現出歷史事件的縱向發展脈絡,體現出事件交替過程中前因后果的關聯。“經線”把事件發生前后的內在聯系反映出來,引導學生感受歷史發展的縱向脈絡,配合階段性的時間點,這一方式能夠有效解決學生由于對歷史事件發生時間不清楚所產生的做題困擾。“緯線”即是經濟、政治、思想文化三個主題發展的橫向線索,引導學生真正理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不同時期的思想文化反映了不同時期經濟政治的特征等觀點,并使用這些觀點去分析每個歷史發展階段。任何一個歷史發展階段都是由經濟、政治、思想文化三方面中重要歷史事件相互作用融合在一起的,進而引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整體把握。
四、科學命題組題,堅持“一點多練”
老師在日常考試試卷設計過程中,應盡量使用高考題,謹慎使用怪題、偏題,“一點多練”即是根據某個考點或重要知識點,從不同角度出發,精心設計出不同的題目,從而引導學生全面掌握該知識點。在平常的練習過程中,指導學生深入剖析出命題意圖,識別出干擾內容,在備選項的取舍時,善于運用審題時獲得的有效信息,避免盲目選擇。另外,要求學生將經常出錯的選擇題進行歸納與總結,并認真分析出錯原因,定期再做這些錯題,高考前將平常反復出錯的錯題再重新做一遍,直到正確為止。
總之,新課程指導下的高考歷史選擇題出現了材料新穎、知識覆蓋面廣、概念抽象化等特征,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深入分析最新學術動態,強化概念,加強整體性教學,突出主干知識科學命題組題,堅持“一點多練”等方面進行針對性應對,提高學生審題、獲取有效信息、邏輯思維能力,從而能夠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參考文獻:
邵新力.高考歷史選擇題的解答技巧新探[J].新高考:高三政史地,2011(Z1):1234-1236.
作者簡介:周菊英,女,1970年1月生本科,就職于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第一中學,研究方向:高中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