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介紹了北京市第19中學有效教學法實施的具體情況:領導掛帥、宣傳到位、精心設計、嚴格培訓、認真示范、評價效果、建立激勵。評價了有效教學法的實踐取得的成果,對有效教學法中的接邊、各要素的關系、教學改革與升學率的關系、不同學科采取不同教學方式等問題進行了分析思考,并提出改進建議。
關鍵詞:有效教學法;實施情況;教學效果
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實施10多年了,韓立福有效教學法是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南山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專家組組長韓立福博士2012年提出的一種較好的教學法。有效教學法包括有效備課、有效上課、有效拓展和有效評價。該模式主要包括四個要素:即“問題發現”“問題生成”“問題解決”“問題拓展”。有效教學法取得了實效性的研究成果,成功指導了50余所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
2013年19中引入了“有效教學法”,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結構化預習和自主學習能力、小組討論學習能力、展示對話學習能力、問題發現生成和解決能力、團隊學習(評價)能力、高級思維訓練(工具性訓練)能力、拓展學習能力、回歸復習學習能力共八大學習能力。
一、實施情況
1.一把手親自掛帥。從開始至今,學校共組織相關會議8次,校長親自出席并對前段工作進行點評和對下段工作進行指導,副校長和副書記也各自擔當一面;同時,在各種重要場合,校長都把“有效教學法”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來講,引起了全校廣大師生員工的重視。
2.統一思想,動員和宣傳到位。搞好有效教學法的實踐,統一全校師生的思想,爭取他們的理解和支持非常重要。學校首先成立了由校領導和年級組長組成的項目組,各個年級成立了實施小組。項目組和實施小組定期開會,會議精神傳達給每名參加實踐的教師,并將項目組會議紀要發布到學校辦公平臺,每名老師都隨時可以查看學習。
3.精心設計每一個環節。2013~2014學年的寒假,項目組安排教師以學科組為單位制作了一案三單,教師發展處、有效教學項目組、學科主任對其從數量、格式、規范等方面進行了初審。之后,學科組對其進行了相應修改、完善和補充。另外,邀請專家到校對各學科組的一案三單進行了復審并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4.十分重視學習和培訓。活動開展之初學校聘請韓立福博士培訓全校教師,講授6個主要專題。2013年9月~2014年1月,以《有效教學法》為基本教材,學校對全體教師進行深度的“過關性”全員培訓與研修。
5.做好示范,人人都有實踐機會。分層次舉行有效教學法展示課,首先邀請外部專家來校借班上展示課,在學習模仿的基礎上,年級層面推出符合“有效教學法”要求的展示課,該項工作也已在多個年級和學科展開。
6.自評、互評和專家點評相結合,盡快進入角色。對課堂效果的評價,除了教師自己,還包括學生、實施小組和專家的評價,每次都給出指導性意見和改正方法。導學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把所授課的方案設計與所開發的單子提供給聽課的同科教師。上完課后,導學教師將案、單及課后反思匯總到項目組,項目組再把意見反饋給導學教師,專家的點評也是如此。
二、取得的成果及其思考
開展活動半年多來,我校邀請20多名專家到校培訓,同時選派教師外出學習考察;展示了60節有效教學公開課,產生一案三單3600多個,包括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史地政等多個科目,包括了從初一到高三的各個年級。實踐活動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值得思考。
首先是接邊問題,不同的學校教學法不同、不同科目有不同的學習方法,不同的老師教學方法也有差異,怎樣卓有成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其對不同學校、老師、科目的教學方法都有接邊,盡快適應?其次是如何協調處理好有效教學法中各要素的關系,實施有效教學法后老師面臨著重新學習、繼續學習、改變知識結構、改變備課方法的問題,學生存在結構化預習、團隊機制建設、課堂角色轉變等問題,家長對孩子的關心從孩子上課是否認真聽講到孩子上課準備是否充分轉變。再次是怎樣處理好教學改革與升學率的關系。對于不同年級的學生建議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畢業班的學生,建議不改或少改;中年級的學生,可以嘗試改革;新入學的學生建議施行完全程度上的教改。最后是如何處理不同學科知識結構不同,應采取不同方式的有效學習法問題,有效教學法一定要順從不同學科的知識特點展開,決不可千篇一律,生搬硬套。
參考文獻:
[1]陶文中.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十年:學科教學的進展與問題[J].教學科學研究,2012(7).
[2]韓立福.有效教學法[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朱紅寧,女,1973年4月生,本科,就職于北京市第十九中學國際部,研究方向: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