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導學案輔助下小組合作式教學模式正體現了向“40分鐘要高效”理念,優化了教學過程,減少無效或低效教學活動,在實行精細化教學、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導學案;小組合作;因材施教
一次,市教育局馬瑞春局長走進了我的課堂,對導學案輔助下小組合作式教學模式表示了充分肯定。記得當時上的是高一數學第一節課集合,容量特別大,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無疑是重中之重,我從容地將兩節課的知識點合二為一講授。這些都得益于讓學生課前利用導學案預習,課堂上通過學生小組合作交流和教師的循循善誘,知識點在短時間內就以網絡化形式呈現出來,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正所謂厚積薄發。
一、突出導學,織設系統科學的自學網絡
開學初,備課組長就將本學期的教學任務,以表格的形式展現出來,每位教師大概每學期會被分配到八節新授課以及相應八節習題課的導學案命制任務。我認為使用導學案的關鍵,一是要集體研討;二是要課前備課;三是要課后反思。導學案應該是教師集體與個人智慧的結晶,我們最開始編寫的導學案,由于對用學案實現課堂導學存在較大分歧,從而導致教學進度不一致。這就需要備課組長提前一周召集全體組員就教學內容進行說課,著重圍繞確定教學目標,教法和教學流程,分析學生情況等重新交流梳理。然后組內集體在上課前一天將導學案發至學生,最后教師在導學案的有關欄目填寫課后記,用于日后交流,再次完善導學案后備用。
根據幾個月的親身體驗,我覺得導學案編寫應注意這么幾個問題,一是應方便課堂教學,盡可能地將一課時的內容寫成一個學案。二是在學生讀書、思考、解答問題等環節的學習中,教師都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以便能夠及時、適時地點撥學生應該如何去做。三是導學案的設計要讓優等生看到挑戰,中等生看到激勵,學困生看到鼓勵。這樣才能有效地突出一個“導”字,科學地為學生們織設出一個系統的自學網絡。
二、取勝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課堂主人
經過導學案的引導學習,學生對新課有了基礎性的認知,怎樣進一步充分調動其積極性,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成為取勝40分鐘課堂,改變一言堂傳統上課模式的關鍵。
我們班42人,按上次大型考試成績我將他們分成六個小組,每個小組選出一個小組長,我就相當于火車頭,六位小組長相當于“第一節車廂”,而小組內其他六人又被分成兩組,相當于“第二節和第三節車廂”。我的任務就是課前批改全班同學作業,同時給六位小組長講授他們作業中存在的問題,布置需要小組內部討論的思考題。在課堂上,“車廂”開始依次帶動解決問題,我的任務就是將知識點和題型“上位化”,形成有規律的網絡圖或表格,便于同學們記憶和應用。在導學案的輔助下,我大膽自信地讓學生成為老師,給他人糾正錯誤,傳授新知,我相信最終受益的還是講授者。
三、因材施教,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活學活用
應用小組合作式教學模式,輔之導學案,我感覺課堂效率大為提高。去年帶高三(12)班時,每天就是講題講題再講題,根本擠不出時間把脈學生消化情況。而今年帶高一(10)班,由于導學案的幫助,課堂效率大增,每次都能留出10分鐘左右的時間檢測評價,希望能夠及時發現問題每天不留遺憾。實踐證明,每天的及時反饋是很有價值的,在今年高一期中考試中,我們班的數學成績名列年級第一。
但是導學案輔助下小組合作式教學模式也出現了弊端。期中考試后,通過談心我發現,有些同學數學基礎薄弱,常常跟不上進度,而他們正好位于小組合作中“第三節車廂”位置,只能聽不能講,印象不深刻,他們更加習慣于“一言堂”的灌輸。責任心告訴我,對于這些底子差的學生,應懂得靈活對待,要抓“頭”更應該重視“尾”,所以我每天盡量抽出些時間讓他們講題給我聽,增加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
導學案輔助下小組合作式教學模式,既創新了教與學的模式,又打破了長期以來一言堂的教學實踐,新的教育理念將有助于更多的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另外,課堂上教師要隨時把握節奏,及時點撥、啟發,促進學生知識的生成和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陳淑芳.淺談小組合作中的創新學習[J].新課程學習,2014 (6):132.
作者簡介:張恒,女,出生年月:1983.6,碩士研究生,單位:遼寧省大連市第八中學,研究方向:高中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