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前的預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也是對學生自主提高語文能力的一個鍛煉。在小學語文的預習中,效率是決定預習成果好壞的關鍵,效果是決定語文課質量的關鍵,而如何提高預習的純度和精度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實踐探索的。先導式預習則是對這一課題的創新探索,是將教學的目標、主體進行有目的的轉換,并在課堂上體現、結合。
關鍵詞:教學方式;基本模式;教學情境
小學語文是進行小學教育的基本,預習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對于課前預習來說,重在培養學生的自主性,教育工作者應通過實踐來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指導學生進行對教材的預習,使教學過程具有彈性,從而使語文的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一、先導式預習基本規劃
1.區別于傳統的教學方式
教師在以往的教學經驗中,對于語文的預習通常是“點到為止”,更多地是使預習流于形式,從而忽略了預習質量。例如,在課后布置作業時,傳統死板的教學方式會在最后布置的幾條作業中加入有關預習的作業,但學生對正確預習的方式方法不明確,并會將其傳統地理解為“不用動手”的作業,導致大多數學生對預習作業采取忽視的態度,最終造成對預習的“惡循環”,使教育工作者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教學的質量大打折扣。
同時,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講求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培育學生的綜合能力;預習可以說是將這些需要綜合培養的能力與素質相統一結合,因為在預習中,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了提高。在預習一篇新課文時,學生可以通過查閱字典來了解新字新詞及其正確讀音,并規范使用方法;在誦讀課文時可以糾正自己的讀音咬字,流暢閱讀;在理解課文時可以加強對文章架構、安排的理解,比如學生自己提前劃分自然段落,免去在課堂上臨時勾畫的麻煩;甚至一篇課文也會給學生帶來寫作的靈感。
2.先導式預習的基本模式
先導式預習的教學模式是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進行的實踐創新,并有別于傳統教學。先導式預習改變了以往教學中預習不被重視的狀況,并將自主的權利交給學生自己,重視學生對預習的自主能動性;教師在引導學生預習的過程中融入設計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先導式預習的過程中對課文及語文學習有一定的收獲和感悟,并使教師將預習放在教學的重點之上。
先導式預習是有具體的模式步驟的,講求順序安排。首先,“先導”體現在思維方式的先導上,教師應先轉換自己的思維,使教育工作者先將預習功課重視起來,預習本身就是一種先導式的課文體驗,是對所學知識的提前了解。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中的《冬陽·童年·駱駝隊》這篇課文,在進行這篇課文內容的教學時,如果能夠充分運用好先導式預習,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預習的目的在于使學生掌握一項基本的學習能力,這篇課文選自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并被翻拍成電影。教師可以通過課間播放視頻資料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并在學生進行先導式預習時以引導、鼓勵的方式來促進學生對作者本人及其他作品產生濃厚興趣,使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通過上網查詢資料、查看視頻資料或者翻看書籍來了解,進行知識的擴充和對課文的基本了解。
二、在活動中體驗先導式預習
1.設計教學情境
教育工作者對于先導式預習的開展還應建立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上,并且要進行分類教學實踐。例如,對于有背誦要求的課文《兒童詩兩首》《晏子使楚》等,教師應在學生預習的過程中,提前引導學生對需要背誦的過程進行課間朗讀或晨讀,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誦讀過程中達到對課文的基本了解和掌握,對于之后的課文學習也有積極的作用;同時,預習的根本目的不僅是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吃透,更重要的是,學生能夠在先導式預習的過程中,通過預習來達到對能力的鍛煉與培養。
2.先導式預習的多種運用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對于中高低不同年級有著不同的預習方法;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預習重點應放在對拼音的掌握,對漢字的正確掌握;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預習重點則是對詞語的理解,對內容的熟知,對情感的把握。先導式的預習方法是教師對語文教學的實踐創新,教師在學生進行預習之后也應注重對預習的反饋,及時“查漏”和“補缺”,發現教學過程中的不足。
小學語文的教學是多方面的,同時也是今后學習的基礎,先導式預習使學生在預習過程中能夠鍛煉自主學習的能力,形成學生對課文的獨到理解,并使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產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習的建議,在現有的基礎上對語文教學進行改革,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教育工作者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應不斷實踐,不斷創新,在實踐中探索,在創新中探究。
參考文獻:
[1]楊薇.小學語文有效預習的策略研究實踐與思考[J].學周刊,2011(12).
[2]林華強.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的起點:語文預習[J].新課程學 習,2013(7).
作者簡介:仲格爾,女,出生年月:1982.3.2,大專,就職于甘肅省碌曲縣藏族小學,研究方向: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