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能自主進行探究性學習”是新一輪教育改革的總目標,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轉變觀念、活躍學生思維、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輕松快樂地學習,讓學生對知識活學活用,是作為一名優秀語文教師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對探究性學習的相關概念進行闡述,結合課堂實踐,對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提出具體實用的措施。
關鍵詞:發現問題;體悟能力;實踐能力
一、探究性學習的相關概念
探究性學習概念是在我國教育理念和教育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一種全新教育方式。它以學生自主探索為主,借助小組和個人合作的方式展開教學,目的是深入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培養一大批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適應國家現代化的發展要求。在學生的認知過程中,探究性學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能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小學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因其趣味性、實踐性、文學性等特點,成為課程改革的首要關注目標。實踐證明,探究性學習在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方面有很大的優勢。因此,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現探究性學習目標,意義尤為重大。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探究性學習的途徑
1.從“眼”開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無疑占據絕對的領導地位,他們大多以“掃除生字障礙—朗讀課文—總結中心思想”為流程,忽視了學生作為個體的創造力。新課標強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簡單機械地以答案的正確與否去評價學生,要在課堂上提出有價值、有趣味的問題,引導學生打開思路,換位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讓每個學生都睜開雙眼,尋找學習生活中的樂趣,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標準答案。例如,在講授《司馬光砸缸》這一課時,就可以鼓勵孩子們積極找出解決方案,非要把缸砸了不可嗎?缸是什么東西,怎么我沒有見過?按照這樣的思路,課堂就不至于那么沉悶,每個孩子都變成了課堂的主人,用他們自己的眼睛發現了問題。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相應提高。
2.用“心”感悟,提升學生對情感的體悟能力
很多人認為,小學生只要學會“讀書認字、加減乘除”就是好學生。其實不然,小學生的心智雖然不太健全,但并不代表他們沒有感情,不懂感情。語文課程是一門情感體悟性很強的學科,所以一定要讓孩子們在學習中感受作者的精神境界和情感歷程,與文中所描繪的人、事、物產生共鳴,使他們的心靈得到洗滌,產生獨特的享受。因此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應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將作者生平和創作背景以圖片、視頻、音樂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在課堂上,要動之以情,才能使小學生的情感產生共鳴,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孩子們的認知能力、人文素養在無形中得到提高。例如,在《憫農》這首詩的講解中,可以播放一些山區孩子貧困生活的照片,讓孩子們珍惜糧食的同時,激發他們珍惜當下生活的情愫。
3.以“手”為輔,鍛煉學生操作實踐的能力
新課標提出,要使語文成為學生的工具。小學語文課本中蘊藏了深厚的人文底蘊和豐富的創新元素,思想性和工具性并重。采用探究性學習方法其實就是指導學生在對課本知識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學到課堂以外的東西,不斷通過自己的探究,豐富動手實踐能力。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因人而異,根據孩子們不同的年齡階段,設置不同環節,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例如,在遇到多音字時,不要直接告訴學生正確讀音,鼓勵學生自己動手查資料,弄清楚兩者之間讀音的區別,并各組一個詞,加深記憶。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不僅分清了讀音,加深了記憶,還培養了自己查閱資料的動手能力,一舉兩得。
綜上所述,探究性學習作為小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其教育內容突破了課本本身,并在時間空間上不斷外延。因此,必須打破傳統的“填鴨式”教育方式,讓學生成為教育的主體,用新型的自主探究型方式,更新教育理念,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改善教學環境,使學生眼、心、手三者并用,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后成為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樂燕.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探究性學習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
[2]陳雪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方式[J].成功:教育版,2012.
[3]趙堯.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J].東西南北:教育觀察,2011.
[4]張穎.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策略[J].湖南中學物理:教育前沿,2009.
作者簡介:毛海燕,本科,就職于山東省膠州市實驗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
?誗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