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擁有一定的數學知識之外,學以致用,從數學的角度考慮、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才是數學教學的核心教學目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引導學生掌握、選擇和運用學習方法解決問題,提高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方法;步驟
我在多年從事小學數學教學中,一直努力于教授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能力,也訪今問古,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實踐,在這一方面作了一些嘗試。在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本文主要從明確解決問題在數學中的價值,掌握解決問題的幾種基本方法,明確解決問題的基本步驟這三個方面著手分析和討論,拋磚引玉。
一、明確解決問題在數學中的價值
首先,是問題本身具有的懸疑性和問答性,能勾起學生的好奇心,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也是集中學生注意力的好辦法;其次,是解決問題的教學,通過教學活動,學生不僅能夠獲得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更加深刻地理解,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而且還能體會數學的抽象性和廣泛性,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抽象思維能力;最后,是解決問題的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數學基礎知識,理解數量關系,獲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和能力,而且自主學習過程,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小組合作學習過程,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表達的能力,同時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學生只有明確了解決問題的實際應用性和價值性,就會激發他們的學習需要感和求知欲,增強數學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二、掌握解決問題的幾種基本方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常會有這樣的情境,學生面對問題,不知如何下手,即便是“下手”了,解到半路,總會卡殼。這樣的現象歸根結底就是因為沒有找到正確的解題方法。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讓小學生掌握幾種最常見的基本解題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筆者主要以以下幾種方法進行引導和教學:
1.畫圖法
小學生年齡小,對于數學中符號運算性質推理方面的問題解決起來比較困難。畫圖法就是一種具體化的,符合學生具體形象思維特點的解題策略,可以幫助學生審題,分析和檢驗,可以是線段,圓圈的示意圖,也可以是實物的簡筆圖。畫圖法解題,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還能發揮想象,擴展思路,有時候學生畫的圖老師都意想不到。
2.列舉法
在數學解題中,單純依靠列式難以理解時,列舉就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法,即是將與答案相對應的對象不重復、不遺漏地一一列舉,對于解決問題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列舉法需要學生有條理性地進行思考,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3.轉化法
轉化法是數學解題中分散難點,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化生疏為熟悉,化抽象為具體的重要技巧,需要學生在解題過程中,不斷地轉換解題方向,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問題,探討問題,尋求最佳的解題方法。
4.假設法
假設法適于解決問題中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未知量的問題,對于類似的問題就可以先考慮假設兩個或幾個位置量是等同的或者是同一個量,再按照問題中的已知條件進行推導,把數量上出現的矛盾進行適當的調整,最后找到問題的答案。例如,籠子里有小雞和小兔子一共30只,70條腿,問籠子中小雞和小兔子各多少只?用假設法解題就特別適合。
5.逆推法
逆推法即反面思考法,就是在正面解決一個問題的過程中,遇到阻礙和困難時,選擇從相反的或者換一個角度去思考,獲得意想不到的“柳暗花明”,從而找到問題的答案。逆向思維,也是一種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例如,小明去文具店買鉛筆,拿出一半的錢買了鉛筆,又花了6角5分買了一份早餐,還剩1元錢,問小明原來有多少錢?類似這樣的問題就需要從結果出發,從結果按原路“回放”,一步一步地還原問題的變化過程,從而得到問題的答案。
在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時,要基于以學生為主,將解決問題的主動權教給學生的指導思想,讓學生自主探索、交流、分析、推理,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展現自己,發展自己,提高自己。
三、明確解決問題過程的基本步驟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解決問題的過程大概包括以下三步:第一步,創設情境,明確問題,要讓學生審清題,抓關鍵,揭本質;第二步,要運用大量的分析、嘗試、猜想,設計解題思路和計劃,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獨創性;第三步,要選擇一種或幾種解題辦法,找準問題突破口,理清頭緒,解決問題;最后一步,要鞏固,反思和提高,對問題解法進行檢驗、回顧和評價,訓練思維的批判性和深刻性。
參考文獻:
[1]王慧琴.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教學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
[2]邵陳標.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09.
[3]程光第.教給學生“怎樣想”:淺談學生思維習慣和方法的訓練[J].江西教育,1988(3).
作者簡介:王先艷,女,出生于1966年4月,研究方向:小學數學,就職于貴州省都勻市第十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