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詞鑒賞在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學生在鑒賞古詩詞時要有一定的基礎知識,把握一定的題型,了解一定的解題方法,答題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順利、準確地完成古詩詞的鑒賞。
關鍵詞:詩詞鑒賞;形象;語言;表達技巧
一、詩詞中關于形象的鑒賞角度
1.人物形象
古詩詞中通過精煉傳神的動作,神態,語言,心理,細節,鋪陳手法,多側面描寫等,塑造人物形象。命題者發現并抓住其中的任何一個亮點,就能擬一道好題。例如崔顥《長干曲(其一,其二)》:“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舟暫借問,或恐是同鄉。”“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同時長干人,生小不相識。”其一是女子問,其二是男子答,女子問后不待答,就自我介紹,心情顯得特別急迫;男子解答包含歉意。進一步想想,問答中又微露彼此的歡悅之情。詩人通過人物對話,生動地展示了人物形象。它是詩人的思緒和情感的觸點,更是寫人物的傳神之筆。
2.景物形象
古詩詞中常由多個景物形象組成完整的畫面,這些畫面中往往只有一個景物形象是主體或關鍵。命題者常抓住這一景物形象來設題。例如李白的《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詩中多側面描寫天門山高低錯落有致,青山,碧水,藍天,紅日,白礬色彩明麗,這些景物交相輝映,動靜結合,寫出山的巋然不動,水的波濤洶涌,更顯示出了自然景象的雄偉氣勢。
二、詩詞中關于語言的鑒賞角度
1.字詞
文有文眼,詩有詩眼。而詩眼是常見的命題點。現以杜甫的《對雪》來看古詩詞鑒賞的語言技巧,風格,表達內容和作用。“戰哭多新鬼,愁吟獨老翁。亂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風。瓢棄樽無綠,爐存火似紅,數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首句即點明這一傷痛的事實。這給詩人平添了許多愁情。而詩人被囚時環境的險惡,加上當時亂云飛渡,旋風急轉,大雪紛紛的自然環境,詩人都要面對。此刻貧困寒冷難耐,讓詩人心情沉郁復雜,詩中景恰能襯托此種情,表現杜甫對國家和親人命運的深切關懷,同時也表現了杜甫無能為力的苦惱心情。頷聯的“低”“舞”兩字傳神地點出了環境的極端惡劣,這使詩人苦悶的心情雪上加霜。尾聯的“愁”字使詩的主題深化,把詩人沉郁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命題者針對其中任何一聯中的字都能擬一道題。
2.句子
詩眼也指詩中最精彩、最關鍵的句子。如果一首詩中某句在脈絡上以其突出的優勢關涉全篇,其他就是全詩的詩眼。以此為題也比較多見。如柳宗元《漁翁》:“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詩的第二句和第四句即為詩眼。
三、關于詩詞的表達技巧角度
古詩詞的表達技巧包括:賦比興,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虛實相映,動靜結合,烘托,用典等等。下面就其中的兩點來分析說明: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這種寫法含蓄蘊藉①,常常受到喜情喜景,悲情悲景的藝術效果。劉禹錫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中國詠秋的詩詞很多,但大多以悲秋為基調,像劉禹錫這首明快樂觀的詠秋詞,在中國歷史上可算是鳳毛麟角。詩的第一,二句形成鮮明的對比,自古以來人們逢秋悲寂寥,而作者認為秋日比春日更美為好,詩樂觀明快的風格已定。第三句則是一幅豪邁高曠的圖畫,晴空萬里,排云而上的白鶴,其實也是作者高遠爽朗心情的反映,所以結尾結和白鶴直達云霄了。
2.烘托
這是中國傳統的藝術表現手法之一。烘托:通過(景物)環境描寫來烘托心情。從側面著筆。(1)以物烘托人。如高適的《別董大》前兩句“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直接狀寫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黃昏、沙塵漫天、遙空斷雁、大雪紛飛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凍的暮天景象。通過這送別時的環境描寫,烘托出離愁別恨的低沉氣氛。(2)以人托人。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說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發。(3)以物烘托物。如王維的《鳥鳴澗》,“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描繪出一幅極其完美的春山月夜圖。在這春山中,萬籟都陶醉于那種夜的色調、夜的寧靜里了。因此,當月亮升起,給這夜幕籠罩的空谷帶來皎潔銀輝的時候,使幽谷前后景象頓時發生了變化,這時習慣于山谷靜默的鳥兒,似乎連月出也帶來新的刺激,居然鳴叫起來。這種以鬧襯靜的寫法,不僅沒有破壞春山的安謐,反而襯托得春夜山澗更加幽靜。
總之,古詩詞的鑒賞一定要以詩為本,知人論世,分析辯證,才不會曲解。
參考文獻:
何耀東.古詩賞析高考寶典.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齊云惠,女,現年46歲,寧夏鹽池縣第五中學教師,中學一級教師,長期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