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利用偶發事件指導學生習作,能夠較好地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留心周圍的事物,積淀豐厚的素材,引發豐富的情感體驗, 變“無米之炊”為“有米下鍋”。
關鍵詞:偶發事件;關注生活;積累素材;情感體驗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是孩子最好的課堂,而其實生活中出現的許多現象、許多事件往往是我們難以預料的。這些偶發事件所構筑的現實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往往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情感積蓄,喚起他們的情感體驗,為他們提供更多自由表達、傾吐心語的機會。下面就來談談如何在作文教學中關注偶發事件,實現讓學生有話可寫。
一、偶發事件有助于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
大千世界五花八門、包羅萬象,而學生的寫作素材卻貧乏得讓我們心痛。我們經常會發現學生寫的日記或習作中重復使用的素材太多,三年級寫的是第一次學煎雞蛋,到了五六年級,學煎雞蛋仍然出現他們的文章中。我經常對學生說:“孩子們,就是一只碩大無比的鐵蛋、鋼蛋,經過這么長時間的高溫煎熬,也該起鍋了呀。”說這話的時候我的內心有一種隱隱作痛的感覺。
作為小學語文老師,應致力于把作文化“難”為“易”。偶發事件是學生眼之所見、目之所聞、心之所感的現實生活,利用偶發事件指導學生寫作,能夠較好地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寫好學習和生活中的“現在進行時”,做到有話可寫。這樣就會逐步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進而實現“易于動筆”的目標。
一天,作文講評課上到一半,來了一只蜜蜂,“嗡——嗡——”的聲音立刻引起了學生的注意。頓時,孩子們的腦袋隨著蜜蜂轉,蜜蜂忽高忽低,孩子們看著看著,不知誰嚷了一聲:“準時來尋仇了。”“尋仇?”我立刻抓住這突然閃現的寫作素材,跟孩子們一起圍繞“尋仇”這個話題,從小蜜蜂的“仇”從何而來?目標是誰?怎樣“尋仇”?展開觀察、記錄、描述、現場點評。有了對這個偶發事件的耳聞目睹并積極參與了寫前的自主練說和寫后的現場點評,學生交上來的習作讓我驚喜,《不速之客》《小蜜蜂尋仇記》《誰惹了小蜜蜂》《小蜜蜂,我再也不傷害你》等,題目充滿個性化,文中大多數語言輕松活潑,筆調自然流暢,情感真實細膩。
二、偶發事件有助于引導學生儲備豐富的寫作素材
新課程標準第三學段習作目標作了這樣的表述: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如果把生活比喻成一個圓,偶發事件就是這個圓的圓心,它能夠拋磚引玉地引導學生擦亮智慧的眼睛觀察生活,留心周圍的事物,積淀豐厚的素材,待到下筆之時就會變“隨意”表象為“有意”表象,就會逐步學會從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比較、篩選出典型的表象為我所用。同時,習作時就會以舒達的心態,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地選擇表現的內容,寫自己心中原有的積蓄,具體生動地通過語言文字表現典型表象,寫自己的心里話。“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生活積淀豐厚了,素材豐盈了,“無米之炊”就會變為“有米下鍋”。
例:背上的青蛙。早晨,我早早地來到班上。由于老師還沒來,同學們個個悠閑自在。他們有的在開玩笑,有的在談天說地,有的在漫不經心地翻著課本,還有的靜靜地坐著想自己的心事。
坐在我后面的是一個又高又壯的男同學——陳x。他閑得有些無聊,就順手撕下一張正方形的草稿紙,左一下,右一下,上一下,下一下,動作麻利地折著什么。不一會兒,一只栩栩如生的紙青蛙誕生了。他伸出右手,用食指在紙青蛙軀干的尾部輕輕地點了一下,又馬上收回手指,紙青蛙在瞬間從陳x的桌上躍起來,然后又穩穩當當地落在桌上。
多么精彩的一幕!要是我也有一只這樣的紙青蛙,那該多好呀!我羨慕地望著紙青蛙,心里暗暗地想:這個外表看起來是個大老粗的陳x,做起細活兒卻這么在行,等第一節下課,我一定要去拜陳x為師,向他學一學折紙青蛙的功夫。想著想著,我的手就癢癢的,心里也有了一種躍躍欲試的感覺,巴不得現在就行動。
課堂上一個偶然的小事件,在小作者的筆下被演繹成了一篇充滿童真、童趣、童情的好文章。因此,教學中長期堅持適時而巧妙地把偶發事件引到學生的習作中,就會逐步培養學生由老師引著有意識地觀察生活過渡到下意識地關注生活,把自己的見聞和感受明確具體地用筆記錄下來,就是作文。
三、偶發事件能極大地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情動而辭發”,只有對生活有了強烈的感觸,才會有強烈的表達愿望,學生才會開啟心靈的閘門,把自己心里最想說的話表達出來,并且能夠盡最大的努力、克服最大的困難將表達的愿望化為表達的行動,也才會在寫作中盡最大的努力將自己心里最想說的話說清楚、說明白。我想小學生正是因為缺乏對生活的體驗,缺少寫作情感的誘發,使得生活中的多少事件、多少細節在他們眼中、腦中、心中不留痕跡,成了過眼煙云。教師要善于捕捉瞬間即逝的時機,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們去觀察、思考、想象、表達。當孩子們豐富的情感體驗被喚起,情感呈現豐富強烈的狀態時,就會文思泉涌。
例:今天,我執行英語組長的任務,檢查小組同學預習情況。翻開同桌的英語書,我頓時嚇了一大跳:那課文干干凈凈,竟沒有一點兒字跡,更別說簽名了。我驚呆了,立馬把同桌的書合上。拿起自己的書胡亂翻了起來,心里亂糟糟的,告訴老師,友誼可能瞬間灰飛煙滅;不告訴老師,不給她一個教訓,這樣的事情還會發生。我將同桌的英語書按在胸前,站起來剛要走卻又馬上坐了下來,我實在不知道該怎么辦?就在這時,同桌回來了。我湊過去小聲說:“你怎么沒預習啊!”同桌先是一驚,接著小聲地對我說:“別告訴老師!”然后拉起我的手,搖來搖去,嘟起嘴對我撒嬌,見我猶豫,她搶先說:“就這樣定了!”然后一溜煙跑了。她逃過了一劫,可我心里又怪怪的,我錯了嗎?
這是小作者生活中的一個偶然事件。同學沒有做好預習作業,告不告訴老師讓她糾結:告訴老師怕影響友誼,不告訴老師又不好。對身邊的人、事、物的關注,引發了小作者豐富的情感體驗,促成了文字表達的強烈欲望。《毛詩序》中說:“情動于中而發于言,言之不足故磋嘆之,磋嘆之不足故歌詠之……”當然,并非都要經歷生活的苦難,才會有豐富的情感。每一個普通人都生活在異彩紛呈的情感海洋里,只要關注生活,熱愛生活,對生活的認識就會充分顯化其意蘊,真正達成對生活的“洞明”與“練達”。這樣,眼中有人、有事景有物,心中有情有感有滋有味,就想一吐為快,豐富而強烈的感觸自然就溢于言表。
參考文獻:
張愛華,李世萍.課堂教學中偶發事件的處理.河北師范大學,2009(7.)
作者簡介:鄭惠貞(女),就職于福建省永泰縣城南小學,學歷:大專,研究方向:能力導向的課堂有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