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孩子在七八歲的年齡是學習漢字的最佳時期,也是開發右腦潛能的最佳時期。但漢字的認識過程是個枯燥的記憶過程,如何讓小孩真正實現快樂識字?10多年來,嘗試多種趣味識字教學手段,挖掘了低年級孩子的自主識字潛能。只要經過一年的科學訓練,一年級學生學年結束后的識字量最多的達到了3658個,遠遠超過識字要求;即使是一般的學生,也都達到了2500個以上,基本完成了小學生識字量的要求。這為今后閱讀和寫作的訓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成語故事;學詞識字;閱讀拓展
一、動手制作,鍛煉手腦
剛跨入學校大門的小學生與幼兒園的孩子沒有太大的區別,他們的思維還定位在玩和游戲中,枯燥的識字教學可能成為令他們頭痛的事情。因而,在動手中動腦,便成為我引導孩子識字的一個常用方法。
去年,新生剛入校,我首先將學生分為四組,分別命名為蘋果隊、蘿卜隊、水蜜桃隊和梨子隊。然后給他們每人一張畫有上述四種水果圖形的座位卡,讓他們動手做座位卡,并把自己的姓名寫在座位卡上,再將卡貼在課桌的角上。這樣一來,既便于學生相互認識對方,又在交往中認識了學生姓名中所包含的漢字。而這些一般都超出了課文的生字范圍。兩周后,在老師隨時隨地的引導下,全班學生已經基本相互認識了各自的姓名。
孩子的興趣遷移是很快的,所以水果座位卡的新鮮勁很快就過去了,我干脆引導學生動手制作自己的名片:自己設計喜歡的圖案,寫自己最想說的話(可以是名言,也可以是對自己提出近階段的學習要求……),畫面越美觀越好,內容越新奇越好。當孩子們將自己的名片貼在桌角時,引來了一群又一群的好奇者,一個個很認真地讀名片內容,欣賞名片的畫面。當然,這種方法帶來的最直接效益,是相當大的識字量。
自己動手制作,不僅讓他們認識了大量的漢字,更為重要的是鍛煉了他們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想象力,并將其實施到位的能力。這恰恰是影響孩子一生的基本能力。
二、象形識字,獨體開花
觀照漢字造字法演變過程,我們不難發現,象形是人類最初的造字方法。因為象形,所以字形與字義基本得到了統一,因而易學易記,學生學起來便特別容易。
根據這一特點,我嘗試性地推開了象形識字的識字方法。從一幅簡單的物體簡筆畫入手,“剝皮抽筋”,提煉出一個漢字,讓學生在了解造字方法的同時,掌握了一些基本漢字。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激發了興趣,不再把識字看成是枯燥、困難的事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用象形字認識獨體字的基礎上,我又推出了一種“開花識字”游戲。這種游戲由一個獨體字為起點,采用添加各種筆畫的方式,讓學生自主“造字”。學生加對了,老師給予肯定;學生加錯了,老師給予引導。這樣一來,學生的創造積極性調動起來了,識字的興趣變得特別濃。例如,“日”添加筆畫可以成為“白、舊、甲、申、由、目、旦”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回家動手制作卡片。如:
■
開花卡片做好后,再做拓展練習,讓學生課后給每一個開出的“花”組個詞,用詞語造句子,讓學生學會說話。例如,“由—由于—由于我做的卡片很美,老師表揚了我。”
這樣既拓寬了學生的認字范圍,又順利由字的教學過渡到詞句的教學。
三、成語故事,學詞識字
聽故事是小學生最樂意做的事情。而成語故事的講述,除了讓學生認識生字的功能外,還對學生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如果說“開花識字”是由字過渡到詞的原始形態的話,那么成語故事則是進入了一個較高形態,進入了多字詞。
于是,我利用晨會,每周講一個富有教育意義的成語故事給學生聽,并教會他們這個成語的字和義。這樣,一周能學一個成語,再用卡片的形式,用毛筆寫好,張貼在墻上,讓學生復習鞏固。一個學年下來就可教會學生40個左右的成語。譬如,在講述“百折不撓”這個成語時,我先讓學生動手查字典,找出組成“百折不撓”的每個字的字義,然后由他們自己揣摩成語的意義。到了晨會上,我再跟他們講清成語的出處。學生不僅學習了“折”和“撓”兩個生字,理解了成語的含義,還從老師這里得知該成語出自“曹操祭奠喬玄”的詩句。
四、詩樂相融,唱詩識字
唱詩識字想法的產生,源于我對古詩具有韻律美的理解。因為無論是古風還是漢賦,剛開始都是用來唱和的,甚至是唐宋詩詞,文人也有譜曲吟唱的習俗。我通過近一年時間的實踐,發現“唱詩遠比誦詩好”。
我選用的教材是《學唱古詩36首》,里面選錄的全是各個朝代膾炙人口的詩歌。每兩周教唱一首,如今學生已學會10多首古詩,也因而比一般同年級學生多認識上百個生字。這種方法的最大好處是“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
唱詩教學的一個良性附帶效應,就是詩歌教學徹底擺脫了逐字、逐詞講解,讓學生死記詞意、詩意的模式,學生學習的心理負擔更輕。
五、閱讀拓展,寫作鞏固
看書,特別是帶有配圖的圖書,低年級小學生最愛看。我便抓住小孩的這一特點,有效引導孩子從看內容向既看情節又認生字的要求過渡。在學生學會拼音后,我就教會了學生音序查字法,讓他們自己利用工具書解決閱讀中的“攔路虎”,從而達到認識生字的目的。而班上不定期舉辦的故事會,也是調動學生閱讀積極性的有效手段。
激發學生識字興趣的方法有很多,每個教師都可以因時因地因人采取不同的形式。但我們切忌為了形式而形式,課堂上看上去異彩紛呈,但形式的有效性卻很少顧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切形式都得服從于小學生的認識規律,都得著眼于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都得和諧地融入學生未來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黃嘉燁.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探索與實踐.華東師范大學,2010(1).
作者簡介:何花,女,本科,就職于江蘇省揚州市花園小學,研究方向:小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