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若要提高閱讀教學質量,教師必須成功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結合教學實際,教師一要精心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正向的情緒體驗,促進學習的有效性,二要重視朗讀指導,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體驗,積極主動參與閱讀實踐活動中,三要積極為學生提供語文實踐的機會,拓展文本,引導學生在補白想象中體驗,促使學生進入課文情境,從而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提高閱讀教學質量。
關鍵詞:創設情境;情感體驗;閱讀;教學質量
課堂上,老師總希望看到學生由始至終都處于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中,課堂教學要有這樣的效果,教師必須成功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與文中的人物共鳴,與作者的情感同磁共振。那么,在教學中,如何有效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呢?
一、創設情境,在情境中體驗
1.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可以把教學內容演變成具體、可感知的情境,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多媒體具有文本、圖像、動畫、聲音等多種媒體集成的特點,能夠調動學生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以強大的表現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學生身臨其境,順利投入教學情境中。因此,只有全身心投入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才能使生命獲得真切的體驗。
2.運用語言創設情境
教師可以用符合情境的、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事件發生的場景,敘述事情的經過,勾畫人物的內心世界等,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產生深刻的體驗。例如,《假如》這課第一節的教學,為了讓學生體會小樹遭受寒風襲擊的情景,我請學生閉上眼睛想象,聽老師輕輕地敘述:“冬天來了,寒冷的北風呼呼地刮著,一棵小樹孤零零地站在窗外,被風吹得……搖搖晃晃,凍得……瑟瑟發抖。”在教師的敘述中,學生如身臨其境,不由自主地表演著,通過換位思考,激發了學生的情感,產生要幫助小樹的強烈愿望。教師運用語言創設情境,學生披文入情,從而引發學生對小樹的關心、同情。這樣和作者的情感也產生共鳴,自然產生想用馬良的神筆來幫助小樹的美好心愿。
二、重視朗讀,在自讀自悟中體驗
在課堂上,教師一定要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朗讀,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感悟文本,深入文本。在教《淺水洼里的小魚》一課時,可以這樣進行:
師:是啊,太陽火辣辣的,小魚就要被活活地蒸干了。那會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生:很痛苦,很難過。
生:他們想回家。
師:孩子們,就讓我們再來讀讀這段話,這次就請你讀出他們痛苦、難過、非常想回家的感情,先自己讀自己的。
師:誰來讀?(師指名讀)
生:“用不了多久,淺水洼里的水就會被沙粒吸干,被太陽蒸干。這些小魚就會干死。”
師:我聽出了一些痛苦。誰還想讀?(生再讀這句話)
師:痛苦加深了!誰還能再痛苦些?
……
(生配樂朗讀第一自然段)
教師先引導學生從感知性的朗讀開始,進而讓學生想象小魚的痛苦,再讓學生以多種形式讀,反復讀,學生通過朗讀時語氣的選擇、語速的變更、語調的起伏、語音的高低變化等,就能在讀中獲得真實的情感體驗。
三、拓展文本,在補白想象中體驗
文本中包含著許多意義空白,給學生想象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拓展文本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對文本進行改編,二是對文本進行續寫。例如,在教學《宿新市徐公店》時可以讓學生加上人物的語言、動作描寫改編成一篇記敘文。不管是改編還是續寫都是在熟悉文本的基礎上對文本進行拓展,既可以深化學生對原文文本的理解,又能豐富學生的想象,開拓學生的思維。
總之,在閱讀教學中,作為教師,只有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調用一切情感因素,才能打開學生的情感閘門,活躍其情感因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語言與情感共生,文心與人心交融。也唯有如此,才能切實提高閱讀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國棟.閱讀教學的理論困境.語文教學通訊,2007(5).
[2]郝毅.探析建構主義指導下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科教文匯,2007(1).
作者簡介:黃妹英,女,本科,就職于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教師進修學校,研究方向:新課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