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中用來描述過程目標的行為動詞有經歷、體驗、探索等。如果把“經歷”“體驗”“探索”放在一起品味,“經歷”的思維層次是較低的,這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最容易忽視的一個環節。所以,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感受到每一次“經歷”都有意義,這是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經歷;數學學習;教學過程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那么,如何讓“彩虹”在課堂顯現呢?這是筆者一直思考的問題。基于這個想法,筆者做了一些教學思考和實踐,現以新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章“一元二次方程”第1節“一元二次方程”(第1課時)的教學予以說明。
一、讓學生“經歷”的現狀
作為“一元二次方程”一章的起始課,想必各個版本的教材都會向學習者介紹“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
問題:要組織一次排球邀請賽,參賽的每兩隊之間都要比賽一場。根據場地和時間等條件,賽程計劃安排7天,每天安排4場比賽,比賽組織者應邀請多少個隊參賽?
教材編寫者的意圖很明顯:讓學生經歷由具體問題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的過程,進一步體會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中數量關系的一個有效模型。
對“由具體問題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這一過程,一些教師(包括筆者)常常是這樣處理的:開始展示這個問題情境,然后展示學生所列的方程■=4×7,但這個過程總是表現出匆匆忙忙——因為教師心里打的是另外的“小九九”:一是教師期望學生能把這些方程很快整理成“一般式”,因為很多整式運算不過關的學生常常會在這個過程出現一些錯誤;二是教師認為本節課的重點在“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所以他們急于讓學生明白:只含有一個未知數x的整式方程,并且都可以化為ax2+bx+c(a、b、c為常數,a≠0)的形式,這樣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而且,很多教師還急于把自己積累多年的“殺手锏”交給學生:比如一元二次方程的三個特征:整式方程、只含一個未知數、未知數的最高次數是2且其系數不為0;比如一元二次方程的幾種不同的表示形式……
顯然,這樣的教學正如某位教育專家所說:概念教學走過場,常常采用“一個定義,三項注意”的方式,在概念背景、引入上著墨不夠,沒有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概括本質特征的機會,認為讓學生多練幾道題目更實惠。這種讓學生失去了“經歷”的教學是不可取的。
所以,針對這節課,怎樣讓學生“經歷”有彈性呢?以下是一些教學的思考及嘗試。
二、讓學生“經歷”有彈性
對“問題”的教學,我們可以從學生熟知的握手等方面的情境去設計。
先請兩位同學展示,互相握手有幾次?學生齊聲回答有2次。再請三位同學互相握手有幾次?這個也不難,大家都說有3次。那么接下來四個呢?都答有6次。這時教師就板書出人數與次數的變化過程。
教師:如果有5個人呢?又該互相握手多少次?
學生1:互相握手10次,因為這個就是我們原來學習的探索規律。
教師:說得很好!那么,有沒有哪位同學來說一下規律呢?
學生2:我認為3=1+2,6=1+2+3,所以五個人就是1+2+3+4=10次。
教師:不錯,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啊?
……
這時就可水到渠成地把書上的問題展示出來,學生有了前面探究的基礎,對于解決這個問題也就小菜一碟了。所以,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本節課的目的不僅在于讓學生把這些方程列出來,而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通過“彈性”的設計,學生經歷了猜想、探索、發現、歸納等過程,這樣的“經歷”豐富了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教學效果肯定是不言而喻。
三、讓過程更豐碩
我們強調要讓學生“經歷”,其實就是強調要重視過程,強調讓學生主動實踐。教學要讓學生在各種有價值的教學活動中真正理解知識,在自己親歷親為的探索思考過程中獲得體驗,逐步形成理性精神。對“一元二次方程”(第1課時)的問題,如果我們僅從完成教學任務的角度去思考,學生列出方程也就十來分鐘的時間,甚至我們還可直接寫幾個方程,連這個問題都可以不講,也能給學生講“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但這樣的課堂,有什么韻味呢?
教師面對的學生總是千差萬別,面對的教育環境也各不相同,拘于一個模式,當然不可取。但我們在教學設計時一定要有“彈性”。要像新課標提倡的那樣“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效地實施有差異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只有我們的課堂融入分層教學的新理念,才能讓過程變得更豐碩。
參考文獻:
陳慶憲.讓學生經歷更有價值的數學思維活動[J].小學教學研究:教學版,2010(8).
作者簡介:吳盛兵,男,本科,就職于重慶市開縣金峰初級中學,研究方向:課堂教學。
譚建霞,女,本科,就職于重慶市開縣臨江鎮太原中心小學,研究方向: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