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生正處在思維能力形成的階段,高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比低年級要強,所以高年級數學教學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更是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教師要重視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創新思維的培養,注重改革創新教學模式。討論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并提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方法,希望對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分析能力;綜合能力;創新
小學是學生學習的開始,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開始,小學的學習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影響也是最大的。所以,教師在教學方式上應以讓學生自主探究為主,引導學生發散思維,鼓勵學生進行創新,形成一定的邏輯思維,為中學數學的學習奠定基礎。
一、小學高年級學生思維的特點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思維品質發生變化,開始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并開始出現辯證思維。思維品質是學生智力水平的反映,能夠表示出思維的差異性,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等方面。低年級的學生在學習數學時,主要是直觀地思考問題,思維缺乏主動性,無法使用邏輯的方法解決問題。而高年級的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會去主動思考,思維能力得到一定的發展,能夠獨立解決問題,并能夠做出自己的判斷,有是非觀念,不會對所有的內容全盤接受,學生會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也會產生一些奇怪的想法。
由于學生的思維會受到內、外界環境的影響,思維品質也開始出現分化,這些影響因素主要有:一是學生雖然具有主動思維的能力,但是由于沒有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缺乏正確的思維方法,使學生并不能很快進入主動思維的狀態;二是學生不能認識數學知識之間的相互關聯,將所學知識形成一個系統;三是教師對學生思維形成時期的教育認識不夠,不能采取減少學生之間思維差異的方法。
二、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方法
1.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發現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從整體到局部設計具有層次性和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鼓勵學生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參與到探索知識的思維過程中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2.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引導學生綜合使用知識的能力,將新舊知識進行歸納分析,找出之間的規律,這樣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識,并學會遷移創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以前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例如在學習計算圓環的面積時,圓環面積為外圓面積減去內圓的面積,即πR2-πr2,這個公式在計算時比較麻煩,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思考怎樣可以簡化計算,學生運用以前學過的乘法分配律,可以得到公式π(R2-r2),這樣就能使計算簡便,節約時間。
3.鼓勵學生創新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發揮,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從而得到多種解法,鼓勵學生在解法中創新。在解決問題時會產生習慣性思維,若一直使用這種思維,就會產生思維定式,使思維僵化,缺乏活力。學生若產生思維定式,會嚴重影響到學習的效果,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散思維,進行創新,使學生的思維處在活躍的狀態,為以后的學習做好準備。
在小學高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認真落實素質教育的要求,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念,設計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建立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具有創新思維,為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思維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寧利.在小學高年級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J].新課程學習,2011,7(8):17-19.
[2]澤仁志瑪.小學生數學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東方青年,2013,1(4):43-45.
作者簡介:梁同海,男,出生于1976.08,大學本科,就職于江蘇省高郵市車邏鎮實驗小學,研究方向:小學高年級創新思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