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主學習是一種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學習方式,是學生個體獲得終身教育和發展的基礎。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習方式的變革,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結合多年教學實踐和經驗,就學生自主性的培養談幾點看法和做法,以期達到使學生全面、主動、和諧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學習興趣;自主空間;實踐活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無論是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行為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類似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動手操作、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等不常應用的教學手段也時常出現在課堂上。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這些做法大都流于表面,形式主義色彩嚴重。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該何去何從呢?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人對事物的一種向往或積極探索、追求的心理傾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情境,讓興趣發生,便讓學生擁有了學習的內在動力。因此,筆者在教學中較為重視創設合理且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情境,在情境之中,激發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誘導自主探索的行為。其中創設問題情境就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它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還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二、以學生為教學出發點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在學生自主性的培養中,也應以學生為教學出發點,把學生的發展視作數學教學活動的首要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正確地處理主導和主體的關系,讓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上得到最佳的結合反映。因此,筆者認為,教師的職責除了“傳道授業解惑”之外,還應該有目的、有計劃地將教學靜態的知識轉變成為動態的探索對象,將這些思維的過程展現在學生面前,并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自始至終參與到教與學的思維活動過程中。如此,不僅強化了學生的參與意識,還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環境和條件。
三、為學生開放自主空間
放開教學空間,注重學生思考,是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環節。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可見,我們在數學教學中,除了樹立強烈的學生意識外,還應開放自主空間,將探究的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能夠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自主設計活動方案,通過自主觀察、分析、猜測、操作、思考等方法,在探究中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獲得新知的過程中,促進學習能力的提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自己想到的,不提示;能自己探究的,不表示;能自己評價的,不暗示。要知道,學生自主的理解和掌握效果遠大于教師單純的說教。
四、開展實踐性學習活動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在數學教學過程中開展實踐活動,不僅僅是讓學生學以致用,鞏固所得,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數學的價值和意義。通過數學實踐活動,不僅能幫助學生形成數學意識,在日常生活中,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和方式解決日常的問題,而且還能滿足學生的數學學習需要,在數學學習中更加用心,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也就更高了。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進其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推動進一步的創新學習。
參考文獻:
[1]張美會.淺談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神州,2011(12).
[2]吳志君.創設問題情境引導主動學習[J].小學數學教師,2004(3).
作者簡介:張中菊,女,1989年11月生,本科學歷,畢業于馬鞍山師專。現在在安徽省六安市霍邱縣三流鄉六一小學任教,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