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語文作業存在敷衍了事問題是當今高中生普遍存在的現象,致使學生對語文失去興趣,從而缺乏應有的語文素養。通過教學實踐嘗試借“時文摘抄”這種形式去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通過具體的步驟和要求指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進而逐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時文摘抄;語文素養;評價激勵
設立每周的摘抄作業,輔“散動”以“律動”。如果把我們習以為常的“每上一課布置作業”的做法稱為“散動”的話,那么,把學生作業以“日”與“周”為單位固定下來的做法稱為“律動”。這里,我著重談談在摘抄作業設置上的一些做法。
一、調查動員
高一開學,我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到我們普通中學有課外文字閱讀習慣的學生比例確實少得令人擔憂,我所任教的兩個班有閱讀《讀者》《青年文摘》等雜志習慣的學生總共只有五個,這就更堅定了我推行課外閱讀摘抄計劃的決心。接下來就是讀什么的問題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列出的課外閱讀的建議篇目很值得我們參考,此外,教師還可以及時介紹當下的優秀作品,并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精選更具指導意義的書目。當然,一個簡單的書目也許還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簡短扼要的口頭介紹或是精彩的書評都能讓學生產生更大的閱讀熱情。
二、明確要求
我提出了高中三年的閱讀目標,給出一系列的建議書目和作者之后,又明確這項不得摘抄優秀作文,甚至高考優秀作文,以便讓學生真正做到為素養而讀書。每人準備兩本16開摘抄本,每周從優質的報刊雜志書籍網絡中摘抄兩篇1000字左右的文質兼美的文章,注明作者和出處。為了確保選文質量,建議學生每周在做了一定量的閱讀后才篩選出選文,并要有讀者意識和編輯意識,明確這本摘抄本的設計、書寫、選文代表了每一個人的閱讀成長軌跡、閱讀涵養品味甚至個人形象。老師還在家長會上做好宣傳,得到家長們在時間和經濟上的理解和支持。
三、評價激勵
及時的反饋評價是學習良好的引導,有針對性的激勵賞識是學習最好的動力。摘抄本每周一收查一次,教師根據選文的質量和書寫的態度給予A、B、C三個等級的評價并將成績寫在封面,并細化出A++、A+和A這三個更小的等級,還在文摘后面寫上簡單的鼓勵性的評價。累積下來,于是班級里產生了摘抄明星,我又及時給予表揚,定期在兩個班中合選出百分之六十優良的摘抄本用課堂時間傳閱,讓同學在上面寫讀后評價。因為有了讀者和粉絲,摘抄便更有動力了。摘抄作業漸漸從開始的周日趕抄應付變成了平時的課外閱讀隨時積累,漸漸的,班上每個人的課桌上都有了一兩本自費購買的時文雜志和書籍了,學生不僅愛傳閱它們,也喜歡互讀摘抄了,在互讀中,大家認識了更多的書報刊物和作者。同學們也說“文字閱讀,生命很美”“我們不那么害怕作文了”,至此,課外閱讀開始真正起到了開闊視野、啟迪人生的作用。
四、初見成效
為了選出有品質的好文章,學生漸漸有意識地去閱讀更多的文章,以求達到不俗的編輯成果,漸漸的,他們從開始的抒情性文字轉向了更富思想的評論性文章。在這個本子里,不僅常常有來自《讀者》的選文,還出現了《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梁衡散文選》《目光》《南都周刊》等一批優質書刊,同學們也藉此認識了梁文道、韓松落、吳冠中、張鳴、和菜頭、龍應臺、薛涌、王開嶺等一大批著名作家或新一代的寫手。摘抄作業中精品文章的比例不斷提高,我每周的翻閱速度常常因為被這些好文章吸引而越來越慢,心中不斷掠過陣陣驚喜。通過摘抄為語文素養養氣已經初見成效。
五、打通吐納
為了讓摘抄成就作文,還得打通語文學習中吸收和輸出的關節。我們不是僅僅將文章抄下來就了事,每摘一文還要求學生有所思考和收獲。首先想想這是關于什么話題,還可以聯想到什么話題,它的主題是什么、思路如何。將這些思考寫在文章下面。有空時常常翻看自己的或者同學的摘抄本,這種定期的盤點和互閱,一來可以拓寬自己的視野,二來可以從立意和選材、行文中去吸收養分,鑒賞之余,再思考以后遇到相關的話題,應如何處理這些文章,以求為我所用。
課外閱讀是學生認識世界、擴大視野、豐富知識、修養品性、培養能力、提高素質、自我發展的重要途徑;時文摘抄又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這種既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又要求學生鑒別篩選的學習方式,不僅能夠為高中生的語文素養養氣,還將為他們的終生精神發展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王心葉.淺析語文學習的指導策略[J].新課程,2014(1):144.
作者簡介:劉潔玲,女,1969年出生,中山大學漢語言文學本科,廣東省清遠市連南民族高級中學。2002年至今任教高中語文,多年擔任高三畢業班工作,比較關注中學生閱讀方面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