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育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增進學生的身體素質為主要目的的學科,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學科。所以,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導下,培養學生自主鍛煉意識對體育學科價值的實現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鍛煉意識呢?如何幫助學生養成鍛煉的好習慣呢?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進行概述,以期能夠為學生全面的發展作出相應的貢獻。
關鍵詞:自我鍛煉;積極性;主體性;差異性
所謂自我鍛煉意識是指在無監督的情況下進行鍛煉,甚至可以說是要將鍛煉當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隨著網絡化的普及學生的自主鍛煉意識越來越弱,導致學生的身體素質也越來越差。因此,在素質教育下,作為體育教師的我們要更新教育教學觀念,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我鍛煉意識,進而充分發揮體育課的功能,同時也促使學生的整體健康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一、在體育課上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新課標指出:“學校體育是終身體育的基礎,運動興趣和習慣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堅持鍛煉的前提。”可見,提高學生學習體育的積極性是自主鍛煉的前提,也是基礎。因為只有有了興趣,學生才會自主去鍛煉;只有有了興趣,學生才愿意在鍛煉中找到樂趣。總之,要想培養學生的自我鍛煉意識,第一步就是要幫助學生重拾學習體育的興趣。所以,在體育教學中,我們可以借助比賽法來激發學生對體育的熱愛之情。
眾所周知,籃球是一項競技性較強的體育項目,也是中學生普遍喜歡的一項活動(大部分為男同學),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借助友誼賽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使學生在激烈的比賽氣氛中獲得感染,從而使學生愿意自主地走進課堂,逐步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在體育課上發展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體育課堂同樣如此,只有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發展,課堂價值才能算實現了,否則,學生只是像機器一樣被動地等待著教師授課,這樣的課堂將會嚴重阻礙學生自我鍛煉意識的形成。所以,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重視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要讓學生在發揮課堂主體性的同時形成自主學習、自主鍛煉的意識。
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采取“小老師”制度,具體地說就是讓“生教生”,比如:在教學健美操或者是體操時,我們就可以采取小老師制度,或以小組為單位,或以班級為單位,選擇一名或者是幾名動作規范的學生當老師,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也能讓學生有成就感,進而在幫助學生樹立主人翁意識的同時,也為學生自主鍛煉意識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在體育課上注重學生的差異性
萊布尼茨①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其實,對人來說也是一樣,即便是他們是同卵雙胞胎。所以,在體育教學中也會因為學生的身體素質的不同、興趣愛好的不同產生對體育項目所喜歡程度的不同,也就是說,教師要想真正培養學生的自我鍛煉意識切記不能將自己的主觀判斷強加在學生身上,否則將會適得其反。因此,在授課的時候,我們可以采取分層教學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或者是自己的特長去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這樣會讓學生以良好的心態走進課堂,進而,在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的同時,也有助于學生自我鍛煉意識的形成,最終使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和成功的樂趣,以滿足自我發展的需要。
總之,在體育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自我鍛煉意識不僅符合素質教育所倡導的教學理念,而且對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以及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而真正使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實處,真正使學生獲得健康的成長。
參考文獻:
丁路俊.淺談體育課學生自我鍛煉意識的培養[J].體育時空,2012(1).
作者簡介:趙書元,1962年5月出生,本科,現就職于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海拉爾鐵路一中,從事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