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學生接觸外界的機會增大,知識面與視野的擴大,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學生的需求,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地理課堂效率,已成為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每一個教師都應進行積極的探索。
關鍵詞:地理課堂;師生互動;教學效率
地理課現在在初中被大家當作副科看待,中考所占分數比值小,梅州市的中考地理科只占40分,比體育分還少,初三每周只開設1節地理課,課外時間幾乎都被主科霸占了,學生學習地理的時間少之又少,所以只能向課堂45分鐘要質量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成了當務之急,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我總結出,要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必須做好如下幾方面工作。
一、精心備好每一堂課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只有精心備課,才能打有準備之仗,才能確保課堂高效率。教師在備課時要圍繞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鉆研教材,吃透教材,制定好一節課的重點、難點,根據學生情況,制定好周密細致的教學環節,有時甚至要細分,什么時候學生做什么,學生可能會提什么樣的問題,哪些問題應由學生集體討論自己解決,哪些問題學生可能解決不了,需老師指導,這些都要精心設計、系統安排,這也要求教師課前必須做足工夫。
二、創設情境,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強調:“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知識”“改變地理學習方式,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提倡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怎樣在教學過程中創設情境,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探究是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面臨的課題。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最好老師,學生總是對新鮮的事情充滿好奇心,對未來的世界充滿憧憬。
如在教學“自然環境對地方文化的影響”時,我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客家人的傳統民居是什么?等學生回答完再問,我們客家祖先為什么要把房子修成圓形的圍龍屋?“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有各種各樣的猜想。接著我再問,你們想知道答案嗎?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想”。此時我才告訴學生,客家人是由中原南遷而來的,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區,當時各種兇惡的野獸較多,還有就是受當地人的排擠和欺辱……最后由此引入新課:由于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同,人們的居住、飲食、穿著習慣也會不一樣,這就是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知識——自然環境對地方文化的影響。
三、巧用現代教育技術提高課堂效率
地理學科知識跨度大,空間性、綜合性強,知識比較抽象,加之初中生思維能力、推理能力、邏輯思維都還不夠成熟,很難理解某些地理知識,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卻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因為,現代多媒體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在課堂上借助多媒體的聲、光、電、視頻資料、圖像變化等手段,可以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在直觀中學習地理知識。
例如講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和世界各地晝夜長短變化時,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一個動漫視頻,把太陽直射點由北回歸線逐漸南移,北半球正午太陽高度由最高值逐漸變小,白天時間逐漸變短,北極圈內有極晝現象的范圍越來越小的過程演示一遍,學生還不清楚,可重復幾次,通過幾次觀察,學生自然就能領悟其中的道理:當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時,南北半球同緯度地區正午太陽高度角相同,晝夜平分,當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到南回歸線上時,北半球晝最短,北極圈以內進入極夜,南半球正好相反。
四、教師要有淵博的知識
地理教師應擁有豐富的地理專業知識和技能,但地理本身就是一個大雜燴,各種常識穿插其中,無所不有。因此,我們還應該廣泛吸收各種知識營養,博采眾長,在講解枯燥的地理知識時,補充一些和所學知識有聯系的課外知識,學生最喜歡課本上沒有的知識,自然就能調動起學生的好奇心,課堂氣氛就活起來了,學生也有了激情,課堂教學效率還會低嗎?
如學習“長江”時,書本上只是一些枯燥的數字,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學生自然昏昏欲睡,教學效果自然很差。而我在講這節時,先提問學生:有誰能背誦出李白寫的有關長江的詩?很多學生都躍躍欲試,提問幾個學生后,我再和學生講了長江三峽有關的一些典故:劉皇叔托孤、八卦圖等。最后,讓學生欣賞《長江之歌》,加深印象。可以想象,這樣的課堂學生興致有多高,學起知識來自然輕松得多,教學效果肯定好。
總之,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的方法與技巧有許多,作為地理教師,我還需不斷地努力,不斷地提高,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李家清.地理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07.
[2]劉艷.淺談多媒體教學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5(6).
作者簡介:韓志平,男,出生年月:1974.8,就職于廣東省梅州市平遠縣八尺中學,研究方向:初中地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