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是21世紀的主力軍,他們將來要想適應社會、立足社會,就必須學會與人合作。從事幼兒教育事業多年,對培養幼兒合作意識與能力也進行過一些探索和實踐,并從中得出了不少心得。現結合實踐教學經驗,對幼兒合作意識與能力的培養策略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詞:合作意識;教育活動;性格
合作,指的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個體為了實現共同目標而自愿結合在一起,通過相互之間的配合與協調而實現共同目標,最終個人利益也獲得滿足的一種社會交往活動。然而,我國“6+1”①的家庭模式使很多幼兒養成了自私自利、唯我獨尊的不良性格,在與其他玩伴發生矛盾時,他們不會協商解決,而是以告狀或攻擊性動作來解決,缺乏合作的意識與能力。下面,我就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幼兒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的培養策略進行詳細說明。
一、開展集體教育活動,為幼兒提供合作機會
要想對學生進行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的培養,我們首先得為其提供具有支持性的條件和環境,這是對幼兒進行合作意識與能力培養的首要前提和基本條件。因此,身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應該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辦法來開展集體教育活動,以為幼兒提供可以合作的機會,從而引導他們學會合作、樂于合作。
比如,在教幼兒畫畫時,我設定了一個“海洋世界”的主題,并在黑板上畫了幾條小魚,然后說道:“同學們,海洋世界里如果光有這幾條小魚是不是顯得很孤獨啊,那么你們能不能多為它尋找一些朋友呢?”聽罷,幼兒紛紛舉手,都想上來為這幾條小魚添加一些朋友。于是,我借助這個機會,對幼兒進行了合理分工,有添加動物的,有為動物涂色的,有勾線的……這樣,通過幼兒的分工合作,不一會兒,美麗的海底世界就出現了,幼兒們看著自己的勞動成果,不僅嘗到了與他人合作的甜頭,還樹立了基本的合作意識,達到了我們對幼兒進行合作教育的良好目的。
二、利用偶然事件,對幼兒進行合作意識教育
在我腦海中有這樣一件記憶深刻的事情,有一次上課時,我讓班里兩位學生把玩具筐抬過來,但是,在抬的過程中,其中一位小朋友腳下一滑,玩具筐里面的玩具頓時散落一地,那些球狀玩具更是滾出去好遠,于是,這兩位小朋友都慌了,急忙去撿散落在地上的玩具,其他幼兒則一動不動地坐在原位,用無辜的眼神望著他們。這時,我有意識地對大家說:“哎呀,你們看,玩具都撒了,光是他們兩個人撿得多慢啊,其他小朋友是不是也要幫幫忙?”聽完我的話,其他幼兒也都站了起來,爭著將地上的玩具撿回了筐里。待幼兒重新坐在座位上之后,我抓住這個時機,對幼兒進行合作意識的教育:“孩子們,你們看,經過大家的一起行動、一起努力,那些撒落在地上的玩具很快回到了筐里,大家也能及時玩耍,這就是合作的力量,人多力量才大啊,是不是!”這樣,我通過這次偶然的即發性事件,使幼兒受到了深刻的合作意識的啟發,對幼兒合作能力的養成具有極大促進作用。
三、教會幼兒合作技能,使幼兒掌握合作方法
幼兒年齡小、身心發展不成熟,缺乏一定認知能力,對于不同場景和活動,他們可能無法表現出合作行為,也不知該如何去與他人進行合作,這就需要身為課堂引導者和指揮者的我們充分發揮作用,指導幼兒與他人進行合作,使他們逐漸掌握合作方法與技能。
比如,在幼兒搭積木或者玩集體游戲時,我們可指導幼兒進行商量,并合理分工;在玩的過程中產生矛盾和糾紛時,不可以告狀和攻擊性行為來解決,而是大家一起協商、共同解決;如果人數較多、玩具不夠,大家不可互相搶奪,而是互相謙讓;在自己小伙伴遇到困難時,大家要一起去鼓勵他、幫助他,這樣他的困難在大家的幫助下就會輕松解決……這樣,通過向幼兒傳授一些交往技巧和合作技能,幼兒并在日后生活、學習實踐中加以利用,就能很快掌握與他人合作的方法,并體會到合作所帶來的成功感和愉悅感。
總之,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與能力絕非朝夕之功,它需要我們長期探索和實踐。希望廣大幼兒教師能夠將對幼兒的合作培養貫穿于幼兒教學各個環節中,讓幼兒能夠產生積極與他人進行合作的態度,從而使他們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得到真正培養與提高。
參考文獻:
郭華健.淺談幼兒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的培養[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12).
作者簡介:徐佳(1991.09—),女,大專學歷,就職學校:常州市新北區三井街道華山幼兒園(前橋小區內),研究方向:幼兒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