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繪畫藝術與中國書法藝術的審美要求一脈相承,兩者有著密切的聯系,不但同源,而且同流,始終是珠聯璧合的。
關鍵詞:書法教育;書畫結合;審美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要求:“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談及小學毛筆字書寫,許多教師感到力不從心。一方面,小學生腕力較弱,難以駕馭毛筆這個龐然大物;另一方面,學生已經習慣于硬筆書寫,毛筆書寫訓練時間又少(只是特定時間的一項作業而已)。因此,很難達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要求。
其實,小學生練寫毛筆字是極易見成效的。古往今來,大多數書法家都是從小習書而終成大家的。只要遵循書寫規律,毛筆字還是能夠寫好的。實踐告訴我們,在毛筆字教學過程中,適當把繪畫與書寫結合是可行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以下是筆者教學中粗淺的認識與體會,就教于各位同仁。
一、信手涂鴉——尋找毛筆書寫的觸感
眾所周知,中國漢字是全世界最悠久、最豐富的象形文字,它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創造才能和審美情趣。中國書法作為一門獨特的線條藝術,首先源于書寫工具——毛筆的豐富表現力。可遺憾的是,小學生入學伊始便用硬筆書寫,到了三年級開始使用毛筆寫字,自然存在陌生感,甚至因不習慣而望而生畏。針對這一現象,在進一步明確書寫常規的基礎上,重點強調毛筆的執筆方法,先不急于讓學生書寫,而是從他們最感興趣的繪畫入手,規定幾個簡單的圖形,可以請美術教師示范指導,學生自備文房四寶,在信手涂鴉中找感覺,漸漸熟悉毛筆用筆方法,而后再有目的練習中鋒行筆和圓轉回鋒等。比如,讓學生畫一只小鳥,畫鳥喙和羽毛時練習了藏回鋒,畫小鳥頭部和眼睛時練習了用筆的圓轉。在有意與無意之間,在學生饒有興趣的“創作”過程中,體驗到了用筆的輕重緩急,畫線條時就能夠做到粗細有致,富于變化,達到預期效果。
二、書畫結合——提筆即是練字時
學生對使用毛筆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尤其是找到了對筆尖的觸感之后,再來練習基本筆畫的書寫就容易多了,只要適時稍加點撥,學生便能掌握方法技巧。訓練有素且得法,學生就有了一定的書寫基本功。寫好漢字,掌握漢字的結構是關鍵,結構勻稱是漢字形式美的基本原則。在書寫過程中,要做到與繪畫有機結合,體會漢字的美感。有很多漢字雖取斜勢,但重心一定要穩。例如,指導學生寫“斗”這個字時,出示畫有蹺蹺板的一幅圖,蹺蹺板的一端放有兩塊磚頭,另一端卻空著。學生由圖不難想象,“斗”字的兩點要偏下,“橫”應該放在田字格橫中線以下。如此,“斗”字的重心穩了,學生的印象深了。再如,寫“小”這個字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左右顧盼關系,出示一幅花間小鳥圖,讓學生欣賞兩只小鳥顧盼有情之態。因為圖畫形象生動,學生已成竹在胸,之后練寫效果就好多了。
三、書畫共賞——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書畫同源,各藝同轍。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一幅書法作品,其線條的疏密對比,縱橫交錯,結構的平穩勻稱,點畫間的“計白當黑”,無一不體現著美。要讓學生真正會欣賞一幅書法作品很不容易。必須有機整合書法與美術教學資源,結合中國畫,如,書法作品中氣韻、線跡、筆畫在書寫過程中互相呼應顧盼與繪畫中的樹木相聯系,作品的計白當黑,更是與繪畫中的空白如出一轍。通過對應比較,學生會漸漸明白,一幅書法作品就像一幅畫,具有線條美、墨韻美、空間美和意境美。習慣成自然,學生對書畫作品經常自覺地對比欣賞,審美能力自然會提高,而且對以后書法練習大有裨益,訓練學生從小寫好毛筆字就會終身受益。
綜上所述,書法是一門綜合藝術,教學中應當與繪畫等藝術形式有機結合,不斷提高書法教育水平,使祖國這一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并且不斷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馬菲菲.讓寫作指導在創新的氛圍中輕舞飛揚[J].江西教育,2005(18).
作者簡介:陳召開,男,1958年11月生,大專,就職于江蘇贛榆城頭鎮中心小學,研究方向:漢字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