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數學課堂注重滲透情感教育,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對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關鍵詞:數學課堂;情感教育;策略
數學教學如果能注重非智力因素,培養師生情感,以情優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主動性,將會在優化課堂教學效益,提高有效教學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數學課堂的情感教育,既要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感化與陶冶,又要抓住一些教育契機。
具體的實施方法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面著手:
一、情感滲透貫穿教育始終
教師快樂、飽滿的狀態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情緒。當一個人處在
快樂——興趣的情緒狀態中時,最能發揮其智能操作水平。因而快樂——興趣是個體進行智能活動的最佳情緒背景。教師應以滿腔的愛去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用激勵性的語言肯定學生的一切努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情感潛能,促進學生情感的和諧發展。教師適時地進行點撥或鼓勵,讓學生把自己的見解說出來,展示給大家,或促其成功,或幫其成功。
二、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
課堂上教師要以高昂的激情、民主平等的態度,讓學生暢所欲言,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課堂的和諧與輕松。師生情感的和諧交流,是為學生提供學習和發展的先決條件。要向學生敞開心扉,把自己的心靈呈現在學生面前,要發自肺腑地表達對學生的喜愛和贊賞之情。讓學生抱著喜愛的心情走進數學課堂,把教師的情感融入學生的心中,以情感人,師生的心才能貼得更近,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
三、師生角色換位
“放下架子”,“蹲下來”和學生“平等對話”,使課堂充滿師生的激情和靈感,這樣的教育才真正具有生命的意義。師生換位的意義,在于教師和學生之間是一種平等交往的“和諧關系”,不僅會使學生獲得積極樂學的情感,真正處在課堂的主體地位,同時也讓課堂成為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場所。
一次期末復習時我讓學生自己看平時的試卷,并針對不懂的問題詢問老師。學生開始時非常認真,可不久也感覺疲憊不堪,礙于教師的威嚴,勉強支撐著,而我呢,穿梭于幾十名學生之中,也感覺很吃力,特別是有些相同的問題要解答好幾遍,有點不耐煩。顯然這樣的復習是沒有多少效益的。我干脆請幾位成績優異的學生作老師,由他們做“小老師”解答疑難,實在難以解答的,才由我這位“專家”解答。這樣不論是“小老師”,還是提問的學生,雙方都充滿了高昂的熱情。提問者抱疑而來,滿意而歸;答疑者認真講解,充滿自信。學生非常踴躍地爭取上臺的機會,不管是當“小老師”、提問者,還是板演者,都很感興趣,而作為教師的我,怡然自得地做起了組織者、專家和導演,快樂而輕松。一節課下來學生既順利地學到了知識,又鍛煉了能力,好勝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個個學得特別用心。這就是新課程所提倡的新的師生觀和學生觀的體現。
四、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積極培養學生對數學學科的情感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要靠教師“犧牲”大量的休息時間,主要利用課間或課余等學生休息時間以朋友身份和學生“親密”接觸,或聊天,或活動,全方位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氣質、興趣、愛好、特長、習慣、學習基礎和能力,甚至家庭狀況等,同時在活動中不忘適當地建議和引導,使學生“親其師”,從而能“信其道”。
只有在全方位了解每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才能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因材施教,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科的熱愛。
五、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材是教學的重要依據。如果學生對教材失去了興趣,教學效果也不會好。教材中的“情”與“境”是情境創設的兩個維度,“情”應作為學習的催化劑,“境”應為知識服務。教學中我嘗試著挖掘教材內容的內在美,創設恰當的“情境”,如創設問題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形象動態情境、質疑情境、解決實際問題情境等,精心設計教案,使知識通過情感作用更好地被學生接受內化,讓學生在情感的體驗中去掌握教材、完成教學目標,在創設“情境”時不僅要使“情境”為教材所用,突出學科價值,教師還要注意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學態度,多給學生一些愛,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與學生和諧交流,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總之,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正確解讀教材,把充分的感情融入教學之中,從生活實際、學生實際出發,充分調動學生情感,釋放自身情感,會有非同一般的教學收益。
參考文獻:
[1]張海琴.數學教學中的多媒體技術[J].科技資訊,2005(27).
[2]劉娜.數學課堂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科學大眾, 2006(4).
作者簡介:王德利,男,1972年生,本科,就職于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仙巖一中,研究方向: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