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特殊教育深受國家的重視和社會各界的關注,如何做好特殊教育工作,提高特殊教育學校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特殊教育面臨的一大挑戰,也成為特校教師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關鍵詞:聾校;語文教學;生活素材
作為一名年青的聾校教師,筆者常和前輩們探討如何提高聾校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通過課堂教學使聾孩子學而有效,學而優效,使他們在學業上有收獲,有進步。筆者結合在聾校低段的語文教學實踐做了以下嘗試:
一、語文生活化,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
教材是教師的課程資源,用了十年之久的聾校教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支配的因素增多了,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彈性也加大了,為聾校教師提供了更為廣闊、自由的空間,這就要求聾校教師應具備一定的課程整合能力,更應具備創造性地使用聾校教材的能力。筆者在聾校一年級的語文教學中使用校本教材,在處理教材、安排教學內容時,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讓聾孩子在生動、具體、現實情景中去學習和體驗語文,增強聾孩子對語文內容的親切感,從而激發聾孩子的求知欲。
二、注重課前預習
聾校低段語文教學多是看圖學詞學句,教授看圖學詞時,我要求學生課前自己看圖,課堂上告訴老師自己看到了什么,一個孩子沒說全,大家補充,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到課堂中來。教授看圖學句時,我教給孩子“三看”:一看人物,邊看邊思考(是誰,我們給他取名字,我們還可以叫他什么);二看動作,思考(他在做什么、說什么);三看環境,思考(這是哪里)。良好的課前預習幫助學生降低了聽課的難度,增加了課堂聽課的針對性,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課前預習及時檢查、反饋,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
三、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
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地進行探索,學生參與的廣度和深度都應該有回答,而不僅以回答“是、不是”去迎合老師。低年級的聾孩子年齡小,都有表現欲望,老師應培養他們大膽地說的自信心,讓孩子們在課堂上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同。
一年級下冊第10課《看書》:爸爸在看書,媽媽在看書,我也在看書。一人手捧一本書,像捧著三只大蝴蝶。我先呈現兒歌,讓學生邊讀邊圈畫認識的字,然后,孩子們來說說自己認識什么字,大家來比一比看誰認的字最多。接著請生讀,當遇到不認識的字時,別的孩子會幫助他,告訴學生這個字是什么,手語怎么比。最后出示插圖,讓孩子們在圖中找一找,指一指爸爸、媽媽、我、厚厚的書、大大的書、花花綠綠的書。這樣孩子在課堂中都有事可做,孩子們學得興高采烈,主動積極。
四、增強課堂教學的節奏性和吸引力
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教學模式和特點,課堂上我采用比較有節奏的手語,讓學生感知句子的停頓,使用自然手語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讓學生真正地投入課堂,融入課堂,學有所獲。
聾孩子都喜歡新奇的事物,運用多媒體教學,精心制作課件,吸引他們的眼球,引領學生思考,調動思維,讓孩子們積極地投入學習。在教授識字寫字之初,我播放動畫片《36個象形字》給孩子們看,讓聾孩子了解漢字的由來和演變,喜歡上漢字,孩子們一邊看動畫片,一邊把自己看到的漢字寫下來。看完動畫片,大家來“說一說,比一比”,多次觀看后,孩子們對漢字產生了興趣,常常問老師這個字是怎么來的,那個字是怎么來的。在指導漢字書寫時,使用漢字筆順Flash動畫,孩子們感興趣地舉起小手一邊數筆畫一邊書空。
五、教會學生做筆記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在教授兒歌《跳繩歌》:一根繩兩人搖,三個同學排隊跳。搖得低像小船■,搖得高像小橋■。我畫的簡筆畫“小船、小橋”,讓孩子們畫在書上相應的位置,幫助聾孩子初步感知比喻句,也算得上另一位不會說話的“老師”。
以上是我在語文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些嘗試,聾校新的教育理念下的思想模式是促進學生什么能力、素質的提高,創設怎樣的學習環境以及使用什么教學手段能夠達到這個目的等等,其核心是“育人”。只要教師能以人為本,精心準備,很好地把握課堂,認真地上課,學生定能集中注意力,靜下心來學習,何愁我們的教學不出效果。
參考文獻:
季佩玉.聾校語文教學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匡海燕,女,學歷:本科,就職于四川省自貢市特殊教育學校,研究方向:特殊教育、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