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教育除了教給學生知識,培養(yǎng)學生能力外,更重要的是還承擔著學生的思想品德的養(yǎng)成教育。教師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充分發(fā)揮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對于小學生品德的形成、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學情境;社會實踐
小學階段是人生成長的重要階段和轉折點,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小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養(yǎng)成文明的行為習慣。思想品德教育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出發(fā),將道德教育和藝術情趣、社會實踐、文體活動等有機結合,才能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健康地發(fā)展。
一、貼近學生生活,從日常生活教育中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思想品德教育應該源于生活,并以生活為歸宿。兒童是通過對周圍生活世界的觀察和思考,而形成善惡、是非、好壞的判斷標準,從而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情感并內(nèi)化為意志和自覺的行為。思想品德教育只有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圍繞生活展開,才能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現(xiàn)在的小學生有很多不良習慣是非常令人擔憂的。他們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往往不愛勞動、生活不能自理、不懂得勤儉節(jié)約、亂花錢、喜歡攀比、比較自私、缺乏集體主義思想和責任心、不知道考慮別人的感受等等。我們要針對學生生活中接觸到的各種事情隨時隨地進行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滲透到小學生的言談舉止,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
二、充分利用課堂主陣地,做好小學思想品德課的教學
1.發(fā)揮學生主體性,挖掘品德形成的內(nèi)驅動力
現(xiàn)在的小學生都有逆反心理。如果我們不考慮學生的感受,將一些道德理念硬性地灌輸,強制學生去執(zhí)行,有時可能會適得其反。發(fā)揮教學民主,讓學生在交流討論中明辨是非,形成品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教師引導學生將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在課堂上討論,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是非善惡、道德觀念在辯論中自然清晰,會對學生產(chǎn)生更為深刻和持久的影響。
2.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重視學生情感
思想品德的形成過程是知、情、意、行逐漸統(tǒng)一的過程。情感貫穿于整個品德的形成過程。如果沒有情感的參與,意志就很難培養(yǎng),行為也很難得到落實,效果也不會持久。小學生情感豐富,精力充沛,因此,教師應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和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豐富而具有感染力的教學情境,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從而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加深對道德觀念的理解。因為小學生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還相對較差,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拓寬延伸,學生更易于、樂于接受。例如通過多媒體進行畫面再現(xiàn)、音樂渲染等方式,將學生喜聞樂見的事情引入課堂,讓學生興趣盎然、思維活躍,達到情理交融的效果。
3.樹立榜樣,激勵良好行為
利用小學生天性喜歡模仿的這一特點,教師可結合一些榜樣人物的事跡對學生進行激勵和教育。教師在選擇榜樣事跡時應注意結合教學目標,使之具有針對性和突出性。可以是歷史偉人、國家領袖、科學家、奧運冠軍等家喻戶曉的名人,也可以是全國十佳少年、校級優(yōu)秀學生甚至是學生身邊的朋友、同學。我們要分析他們的高貴品質,把道德觀念具體化、人格化,以形象而生動的實例,讓學生受到感染、感化并能化為具體的行動。
4.以活動為載體,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fā)展
小學生有意注意維持時間有限,因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把思想品德教育的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和實踐性有機結合。學生在自主、開放、探索的活動中認知、情感、個性等各方面得到全面發(fā)展。例如,組織游戲體驗活動、動手制作活動、表演欣賞活動、自我展示活動等等,用生動活潑的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提供多種教育渠道。學生的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合作和競爭意識,表達和應變能力都得以鍛煉和提高。
三、強化社會實踐,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
俗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的思想品德教學不是簡單地告訴學生應該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親自去實踐,把所學的道德知識化為具體行動。讓他們學會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所碰到的具體問題。學生的道德認識和觀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認可,這是兒童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實踐產(chǎn)生沖突的根本原因。往往兒童的一些正確、善良的想法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會碰到各種挫折,這會使他們對道德觀念產(chǎn)生懷疑。例如我在教學時就碰到這樣一道討論題:“當你在家里的小區(qū)玩耍時,遇到陌生人向你問路,但無論你怎樣說他都不懂,你應該怎么辦?”我先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道德觀念、生活經(jīng)驗說出自己的想法,再讓學生一起討論、辯析,最后師生共同總結,達到知行統(tǒng)一,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效果。只有讓學生親自到生活中去體驗、實踐,才能加深對道德理念的理解,發(fā)揮思品課程的重要作用。
總之,小學生年齡小并帶有情緒化,他們意志力較薄弱,品德的形成更是長期的、反復的逐步提高的過程。要想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師就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重視陶冶和熏陶,并輔以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使兒童在活動中得到鍛煉,才能實現(xiàn)從道德認識向道德行為的轉變。
參考文獻:
侯冬梅.加強對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J].小學時代:教師,2011(10).
作者簡介:周靖,男,1974.02出生,學歷:大專,就職學校: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烏蘭小學,研究方向: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