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德育教學中實現生態德育建設,教師首先要構建學校生態德育環境,切實提高學校德育的成效。其次,教師要以生為本,探索生態德育建設具體形式。同時,教師要積極探索學生自主發展德育模式,營造生態化德育課堂。
關鍵詞:德育教學;主體地位;教學模式
在小學德育教學的過程中,實現生態德育建設,不僅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需要,也是適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生態德育是一種生態教育活動,一種新德育觀,是學校以生態學、環境科學、教育生態學、教育社會學、教育心理學和新舊“三論”等科學原理為指導,發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育人資源,通過學校德育系統推動德育內容、德育方法動態良性發展,促使學生不斷提高道德素養,養成“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為主題的基本道德品質。生態德育作為新道德教育觀,既整合了傳統的德育教育,又從一個嶄新的思路去培養一種具有更高人類品性的新人。生態德育不僅是對人際德育的繼承、發展和超越,還是一種新教育活動。作為學校德育教育的引領者,學校德育主任應該站在全局的立場上整合學校德育發展情況,選擇適合學生的德育教育活動開展生態德育建設。
一、構建學校生態德育環境,切實提高學校德育的成效
1.以生態德育為抓手,帶動學校管理、課程建設以及學科教學
在學校生態德育建設的過程中,作為學校的德育主任,不僅要針對學校的實際情況,思考德育操作過程中的科學性和有效性,而且要和學校的學科課程建設相結合,使德育教育的過程符合小學生成長發展的規律。首先,德育主任要從學校管理出發,探索不同學段學生的發展特點以及心理需求,構建德育生態環境。其次,要從課程建設出發,不僅要積極探索學科教學,而且要從各種德育活動入手,引導學生獲得德育熏陶,提高學生的德育。另外,德育主任要引導教師在學科教學的過程中,實現以生為本,以學定教,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科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如在小學生態德育建設的過程中,德育主任不僅要積極和學校領導商討學校德育生態重塑的德育教育模式,還要與思想品德教師以及班主任商討如何建設“主體自育、交往互動”的生態化德育課程,并與教師一起思考如何開展“主體自育、形式多樣”的生態化德育課外活動。在這個基礎上,德育主任要緊抓住校園建設的主陣地,營造“主體自育、協調共進”的生態化校園德育文化,構建以對話、開放、融合為特征的德育生態系統讓學生在三位一體的德育文化建設中逐步完成對自身生命的思考。
2.以生態德育為基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小學作為小學生態德育教育的主體,其個性差異就應該得到充分的尊重。因此,在生態德育教育過程中,德育主任要拓寬小學德育的領域和途徑,讓學生能夠在豐富多彩的自主活動中體驗和感悟道德。德育主任一方面要積極和教師討論如何創建生態化德育課程,一方面要強化學校的德育教育體系,以便對學生實施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如可以用圖片展示形式創建德育課堂。在品德課堂中,圖片展示能夠以一種直接的視覺教育反映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等現象,喚起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在國慶節,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征文、手抄報或演講等形式讓學生針對社會發展中的某一側面抒發自己的愛國情感。重陽節期間,可組織學生赴敬老院慰問老人,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老人的關愛。
二、喚醒學生生態德育意識,努力構建生態道德建設體系
1.以生為本,以學定教,喚起學生的生態德育自育意識
學校德育主任要想探索德育教育途徑的多樣化,就要以生為本,以學定教,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生態化學校德育教育實踐活動活躍起來。在學校整體的德育教育活動中,教師不僅要抓住學校的升旗儀式等途徑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還要引導學生遵照小學生行為規范規范自身的言行。如在低年級生態德育建設的過程中,可以制作學生喜聞樂見的動畫教育片讓學生觀看并引導他們進行自省,還可以通過童話故事會的形式讓學生從教師講解的童話中獲得道德引導。
2.家校聯合,三位一體,構建家校合作生態道德建設體系
在小學生道德建設的過程中,單憑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作為德育教育主任,不僅要引領學校的生態道德建設,而且要通過多種形式的家校共建方式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德育環境。如在“清明緬懷”德育教育活動中,一方面可以組織學生“清明祭掃 緬懷烈士”,也可以通過演講、征文以及班隊會等多種形式進行學校德育教育;另一方面還可以引導家長通過在家中和孩子一起查閱相關烈士資料、講講烈士的光榮事跡等多種活動構建家庭德育教育體系,讓家長能夠在家庭中也會孩子成長提供適宜的生態環境。教師要充分調動家庭教育的積極性,從家長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出發,通過校訊通等多種教育形式與家長形成積極互動。
三、探索學生自主發展德育模式,用心營造生態化德育課堂
1.探索學生自主發展德育教育模式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者和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在生態德育建設中,教師要帶領學生走進活動化、生活化的課堂,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多種體現主體精神的學習方式中,在觀察、交流、調查、訪問等形式中獲取對生活、社會問題的正確認識。教師可以整合品德課程、班隊、綜合實踐活動等,創建適合學生的綜合實踐德育教育課程體系,讓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提升德育認識。如五年級可以開展“蠡口家具知多少”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綜合實踐中進行觀察、交流、采訪、參觀、訪問,在多種形式中了解蠡口家具,再請同學通過網上查找、請教專家等多種活動了解蠡口家具的發展史,了解簡單家具的制作工序,認識制作家具的工具等,通過系列活動,讓學生深刻感受到“蠡口家具第一城”的影響,也進一步培養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激發學生長大后要為家鄉貢獻一份力的情感。因此作為學校德育主任,不僅要和教師一起努力構建生態課堂,還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交往互動、開放靈活、多向發展中完成生態化德育教育,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思考中交流,在體驗中生成自身德育觀。
2.營造學生主體自育生態化德育課堂
教師在德育建設的過程中,要努力營造學生自育生態化德育課堂,實現平等對話,讓學生在積極的情感氛圍中實現師生、生生的交往互動、發展共贏。如在生態化德育課堂中,可以實現文本對話。在學習語文《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去揣摩體會小駱駝的情感變化,心路歷程,從而在角色體驗中感悟到:判斷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重要的是看他有沒有用處。這是一篇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童話故事,因此在教學的末尾,教師可以引導孩子談談學后的感受。例如:當你與別人在一起時,如何學會與人相處,如何學會尊重他人;而當你受到嘲笑而感到自卑時,又該如何去面對,去學會欣賞自己,贊美自己。通過這樣形式的文本對話來實現學生的主體自育。
總之,在小學德育教育教學中實現生態德育建設,不僅是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作為學校德育主任,不僅要積極和學校領導協調,探索德育生態建設新路,還要和德育教師探討,努力創建生態化德育課堂,讓學生在師生、生生交往互動中實現自我完善。
參考文獻:
[1]丁婧.功能層面的教育信息化評價標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
[2]李正超.中小學班班通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2(4).
[3]孔紅霞.探究式學習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的實施[N].伊犁日報:漢,2009.
作者簡介:金梅芳,女,1982.01出生,學歷:本科,就職學校: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蠡口實驗小學,研究方向:小學德育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