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批判性思維”指的是一種技能和思想態度,任何涉及智力或想象的論題都可從批判性思維的視角來審查。它是洞察、分析和評估的過程,是為了得到肯定的判斷所進行的思維反應過程。“批判性思維”在作品評價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讀者可以利用它來審視作品和研究作品,表達自己的看法,從而對作品進行全面、客觀、辯證了解。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作品評價;評價活動
近年來的語文教學和語文考試,越來越重視對作品的評價。一篇作品,如果停留在一般性閱讀的層面,不去咀嚼濃濃的汁味,不做深層探究,那是非常遺憾的。就好比一個人從寶山歸來,僅拾得幾塊石頭。鑒賞和評價高于一般性閱讀,尤其是評價,閱讀者應以理性的態度審視作品,研究作品,把閱讀活動不斷引向深入。
對文學作品的評價,要求閱讀者在理解的基礎上,就作品的主題、人物、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等方面,表明自己的看法,或肯定或否定,或贊揚或批評,或接受或排斥。評價要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思想觀點和方法,要全面地、客觀地、辯證地、歷史地分析問題,所以評價活動又是一系列復雜的思維活動。
批判性是思維的重要品質之一。在評價活動中,批判性思維要得到廣泛的運用,其表現為:
一、對已成定論的大膽質疑
所謂定論,指對某個作品評價時,或因為權威人士一錘定音,或因為傳統上大家都這么認為而形成的一種觀點,這種觀點往往被人們不假思索地接受,其正確性往往不易引起懷疑。強調思維的批判性,就是要求不唯上,不唯書,不迷信權威,而應大膽質疑。
唐代詩人賈島,曾吟過“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的兩句詩,后來韓愈勸他把“推”改為“敲”。從此“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成為千古名句,流傳至今。但當代美學大師朱光潛在《咬文嚼字》里,不客氣地指出,“推”似乎比“敲”要調和些。朱先生語出驚人,向千年定論挑戰,是因為思維批判性為他助陣。
再舉一個例子,郭沫若的劇本《屈原》里嬋娟罵宋玉說:“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面對大名鼎鼎的作家詩人,一位演員提醒郭先生把“是”改為“這”。經這一改,味道十足。這位演員運用批判性思維,給郭老提了一個寶貴的意見。
學生們閱歷不深,知識面窄,膽子小,發表意見往往囿于老師或者參考書,常常拜倒在權威的腳下,走不出傳統觀點的圈子,因此教學中教師應該多給他們一些鼓勵,擴大其思維空間。
二、選擇新穎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見解
批判性思維并不意味著只是否定,它也包含著從另外一個角度對已有觀點加以肯定。批判性思維這一特點,關鍵是“新”。新角度、新提法、新認識。
《水滸》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名著。《水滸》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人們的評價多不可數,但是茅盾先生獨辟蹊徑,運用階級論分析道:人物遭遇和人物性格有關,而人物性格形成由階級出身和地位所決定。這一觀點很有價值,它歸功于茅盾先生選擇了新穎獨特的角度分析問題。
面對六國破滅的同一歷史事實,蘇軾蘇轍兩兄弟各選角度,都以《六國論》為題寫了文章。蘇軾重在記述六國“弊在賂秦”,而蘇轍重在論述六國不重韓魏。兩文角度不同,但殊途同歸,都揭示出六國破滅的真實的歷史原因。
學生們對已有觀點進行否定,難度較大,不易做到。應該更多地考慮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逐漸培養出尋找新角度,證明觀點的能力。
三、在眾多評論意見中辨出真偽高下
中學語文課文多是名家精品,學習課文時,學生們會遇到來自不同時代、不同立場的人對作品的種種評價。這些評價未必全是那么精當,由于時代的、階級的、個人閱歷和文化修養方面的諸多局限,有的評價可能是錯誤的,甚至有害的,所以運用批判性思維,辨別真偽高下,顯得極其重要。
一部《紅樓夢》洋洋灑灑,人們怎樣評價呢?道學家說它淫,革命家說它排滿……同樣的,從阿Q身上,有人讀出了反叛,有人讀出了辛酸;對周樸園,有人說他善良念舊,有人說他偽善兇殘。讀者個性的差異,作品自身的豐富多義性,如此這般地呈現出不同的評價聲調。
面對眾多評價,辨別其真偽高下,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觀點和方法,全面地、客觀地、歷史地、辯證地進行評價。所謂全面,就是強調面面觀,反對片面地只取其一,如分析陳奐生,既要看到其落后可笑的一面,又要看到其走向自尊自強的一面。這樣評價才能認識到陳奐生是有希望的農民。所謂客觀,就是強調反對主觀臆斷,不從作品實際出發,輕率地拔高、貶低、偏離原作主旨。如一篇題為《樹》的小詩,作者想表明砍樹是對生命的摧殘,但有人卻分析出環境保護的思想內涵,不當殊甚。所謂歷史,強調結合具體歷史條件,不拿今人判古人。如分析屈原,就應理解在那個時代,忠君即愛國,愛國就是愛中華民族。所謂辯證,強調分析人物和事物,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用聯系發展的觀點,評其好的同時,也要看到其美中不足,如評價楊朔散文模式,有人在肯定其可貴探索的同時,指出其僵化的不足。說到底,評價要科學。
批判性思維在評價活動中的運用,不限于以上三種情況,至于其他,另當論述。批判性思維也不僅僅是科學的、理性的思維,在評價活動也有情感因素的參與;批判性思維本身又是創造性思維,明乎此,對全面深刻理解批判性思維,大有裨益。
參考文獻:
[1]朱光潛.朱光潛美學文學論文選集[C].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2]茅盾.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N].文藝報,1953.
?誗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