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的課程標準確定了“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的“過程與方法”在三維目標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著重針對“過程與方法”目標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從“過程與方法”理論依據著手,進而分析“過程與方法”目標設計需要注意的問題:明確設計主體,符合學生切實的發展需求,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關鍵詞:“過程與方法”目標;初中;思想品德課
自從新的課程改革提出“三維目標”之后,“過程與方法”被應用到初中的思想品德課中,對該課程效果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初中思想品德課堂中實行“過程與方法”,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重視課程教育與學習過程,幫助學生感受到教學活動中的情感,重視思想品德知識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實現思想品德教學方式的多樣化發展,建立探究式教學氛圍,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
一、“過程與方法”的理論依據
“過程與方法”是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也是我國新課改的一大難點。其實現了教學理念的突破。教師對“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認知,直接關系到教學方式是否會因此改變,教師是否能夠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充分發揮“過程與方法”目標體系的作用。我們需要明確“過程與方法”的理論依據。
在確定“過程與方法”目標的時候,“學科結構”作為重要的理論依據,就是要實現“知識探究過程與探究方法”與“概念原理體系知識”的統一。對于學生而言,要從學科知識體系完整性的角度,將過程方法與概念原理實現統一,然后按照“學科結構”組織課程,不斷地探究知識,解決問題。
“過程”是顯性的,是指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實踐過程;“過程”也是隱性的,是指學生通過思維活動而生成知識的過程。方法,就是為了達到目的而實施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過程與方法”目標是一個有機整體,過程中蘊含著方法,方法在過程體現。兩者相互促進,實現教學目標。
二、過程與方法的目標設計
1.對目標主體以明確定位
教學是否有效,要根據教學目標來判斷,但關鍵是要看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不是教師是否完成任務。在初中的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對于教學目標的設定要尊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將學生作為目標行為主體,調動學生配合教師完成思想品德教學任務。那么在目標設計上,就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經歷和學習能力,將學生的學習結果作為教師預先設定目標的重要評價依據。
2.目標設計要切合學生發展實際
目前的初中生知識探究能力較弱,那么在“過程與方法”目標設計上,就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將思想品德教育的課程內容建立起就架構式邏輯關系。以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人教版)的“以實際行動熱愛祖國”為例,在課堂教學中,為了是教學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就要從實際生活中的事件為出發點,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然后讓學生分析一下其中所涉及的政治常識,由教師引導逐漸進入課堂教學主題。教師首先講解基本的理論知識,當學生對于政治理論明晰之后,提出行為要求。整個的教學過程都要圍繞著學生展開,對學生的行為要求也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層次化目標,以有的放矢地展開學習過程。
綜上所述,將“過程與方法”目標納入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課堂教學目標體系當中,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而且還能夠培養學生按照自己的需求設計學習方法,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上述目標的實現,是建立在教師樹立“過程與方法”教學理念的基礎之上的,只有教師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實踐與研究,才能促進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過程與方法”目標既是亮點,也是難點,我們需要好好把握教育改革機會,發揮全新教學方式的價值與作用。
參考文獻:
張漢林.誰的“過程與方法”:三論“過程與方法”目標[J].歷史教學:中學版,2007(7).
作者簡介:白曉梅,女,1988年9月生,本科,就職于內蒙古烏蘭浩特市第七中學,研究方向: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