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案導學逐漸為高中化學老師提高教學質量發揮其重大作用,學案導學中學案的編寫是其關鍵,有了學案,如何在化學課堂中使用學案,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實現學生個性發展與全面發展的統一,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是每一位化學教師應思考的常見問題。
關鍵詞:學案導學;化學課堂;學案編寫
提起傳統教學的模式,每個教學一線的老師都有同感: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在這種教學模式下,不僅影響學生的“主體”作用,甚至嚴重地阻礙了學生智力的正常開發和心理健康發展,不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已經在各個地方學校倍受青睞,這也是新時代的新教育,新時代的新模式。而學案導學是高效課堂下的必然產物,學案導學為我們高中化學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平臺,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更鍛煉了學生的自主能力,表現了學生明顯的主體地位。結合兩年多的學案導學教學實踐,淺談個人的想法與做法,與大家商討。
一、淺析學案導學
所謂學案導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教學內容為中心,編寫出適合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方案,以作業的形式,交于學生,然后在課前、課中、課后使用。
二、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學案編寫
1.編寫學案時講究知識的循序漸進和系統性
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說:“一切功課都應該仔細分成階段,務使先學習的能成為后學習的掃清道路,給予解釋,如果急于達到,結果反而不如慎重前進的快。”如,在魯科版必修一研究物質的方法和程序知識的教學中,應先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內容,了解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有哪些,然后搞清楚觀察法的具體內容,不然學生覺得觀察法只是用眼睛看到的。再以鈉為例進行實驗、分類、比較等方法的應用,像這樣循循善誘、步步為營,學生就易于接受、樂于接受。另外,也得講究知識的系統結構,如,學習完了氯氣的性質和制法后,應將它們的反應原理、制取裝置、除雜方法、收集辦法、尾氣處理等注意事項進行歸類總結,與初中所學氫氣、氧氣、二氧化碳三大氣體制備進行比較,這樣就不至于使學生感到化學知識零碎、散亂,難以把握,進而使學生形成知識“網絡”體系。
2.編寫學案時講究知識的啟發性
學案的編寫不應照搬教材,照搬資料,更不應該變為習題集,而應該具有啟發性。啟發性原則主要應體現在能力訓練上。學習過程應由“結果教育”向“過程教育”轉變。這種過程就是要培養學生悟性的過程。高中生正處于化學學習的低級階段,通過學習過程的啟發誘導,可以培養他們積極思維、樂于接受新知識的基本能力。
3.編寫學案時講究知識的應用性
學以致用已經是學習者公認的不諱結果,學案中安排一些應用性強的問題是必要的。當學生看書、聽課時能夠理解的知識,而解題時,就會發現自己對知識理解粗淺不足。古人已深有體會:“學問從致知得者較淺,從力行得者較深,所謂躬行心得也。”教師的任務是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
三、淺論學案導學
當下,中學生的主動性強,參與性強,不滿足于被動安排與灌輸,樂于參與學習和教學。作為化學教師,就應該利用這一積極因素,讓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得到滿足。學案導學由于內容源于書本,又高于書本,正好適應了學生的口味,讓學生感到學有奔頭、學有勁頭,使其在一次次的“跳一跳,摘到桃”中感受到學習樂趣,得到能力培養。
學案導學可以優化師生關系,實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統一;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實現掌握知識(學會)與發展能力、培養能力(會學)的統一;重視個性差異,實現個性發展與全面發展的統一,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在實際化學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而過去對學生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就投入到課堂學習中,應該說是更符合科學的認知習慣。
新課程下化學教學改革是全方位的,學案導學只是其中的一種新形式,學案的編寫技術含量較高,好的學案決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之功,必須潛心研究,在今后的實踐中不斷改進,使它更加至善至美。
參考文獻:
葉淑琴.淺談初高中化學教學的銜接[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9(5).
作者簡介:訾建榮,男,1982年1月生,本科,就職于陜西省神木縣第四中學,研究方向:高中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