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明晰認識地方戲曲“歷史價值源遠流長、現代影響魅力無窮、傳承創新勢在必行”的重要性;明確落實用好戲曲讀本的具體內容,以及結合音樂教學實際,發展生命音樂理念的有效方法等方面進行科學闡述,充分說明戲曲是真實的音樂生命,是與生命共生、共融、共發展。戲曲教學在有效的實施中能夠實現音以化人、樂以圖騰的育人效果。
關鍵詞:江蘇戲曲讀本;蘇派音樂課程;活用傳承;生命音樂
一、明晰理念——讓人怎能不心動
《江蘇地方戲曲讀本》書名為“吳音漢曲江淮調”,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編何華平,副主編周優錦、袁曉健,沈健廳長為該書作序。此書精選16首江蘇地方戲曲,2首京劇,1首越劇,1首黃梅戲。每個曲種分別介紹戲曲起源、特質、唱腔音樂、名劇名角以及精品唱段,是一門傳承性、實踐性很強的音樂課程。沈健廳長在序言中指出:“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機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同時也是文化承載物的教育,無論從自身發展還是客觀要求方面考量,挖掘、整理、傳承和發揚光大傳統文化,都責無旁貸。學校音樂教育是傳承和發揚光大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加強學校藝術教育,豐富藝術教育內容,對于促進學生藝術發展極為重要。在這里我們看到《吳音漢曲江淮戲——江蘇地方戲曲讀本》一書的價值所在。”我們用專家精心編寫的《江蘇地方戲曲》現成課本、制作的配套光盤作為蘇派音樂校本教材,既是傳承傳統文化的有效措施,也是豐富音樂教學資源、建設蘇派音樂特色課程、發展蘇派音樂教學風格的具體行動,實在是一種多贏的好事。
二、明白價值——教人如何不激動
1.歷史價值源遠流長
地方戲曲是人民群眾在千百年來的勞動、生活中自然創作的集體智慧的結晶。一般是口頭傳唱,并不斷經過集體加工。在民間世代廣泛流傳,是最大眾化的音樂形式,并在流傳中不斷地豐富與發展,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戲曲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在中國文化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2.現代影響魅力無窮
在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的交接儀式上,在1999年中葡兩國政府澳門回歸政權交接儀式現場,中國軍樂隊都演奏江蘇民歌《茉莉花》。(茉莉花是中國著名民歌,在國內以及國際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1997年江澤民訪美、1998年克林頓訪華、2000年第6屆中國藝術節、2001年上海APEC會議以及2004年雅典奧運會閉幕式的8分鐘文藝表演,以《茉莉花》為基調的音樂都融入一個個歷史瞬間。美國發射的一艘向外太空飛行尋找宇宙生命的飛船,搭載許多國家的優美音樂進入太空,《茉莉花》和《梁祝》作為中國的經典名曲入選。中央電視臺歷屆春節聯歡晚會都有民歌演唱節目。宋祖英、騰格爾、容中爾甲、阿寶、鳳凰傳奇等歌星不僅用民歌唱出名氣,還唱響海內外,唱出中國高尚純樸的人文精神。2010年,上海世博會江蘇館正廳里展出的是昆劇劇照,播放的是昆劇《牡丹亭》《桃花扇》等名段。人們對美的追求和鐘愛常常表現為一種對審美的主動的渴望。當渴望的審美條件一旦出現,便會情不自禁地欣賞它、傳承它、創新發展它。
3.傳承創新勢在必行
“民族的即全世界的”,這一觀點已被許多“立足民族振興,融合世界發展”的有識之士達成共識。對于民族文化知識,我們應該運用多種教學途徑來進行教學,絕不能忽視,民族文化影響到一個民族的盛衰。戲曲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寶,讓青少年喜歡和熱愛民歌是提高民族自尊心,培養民族感情和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必須積極努力,在戲曲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民族意識,讓他們了解民族文化,繼承發揚寶貴的民族遺產。
三、明確做法——使人怎能不行動
1.落實研究內容
(1)用好“戲曲讀本”:充分利用“戲曲讀本”提供的20首優秀唱段,探究地方戲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獨特地位,挖掘她深厚的藝術積淀,認識她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把握她的生存發展現狀,研究進一步推進地方戲曲發展的途徑。
(2)上好戲曲教學課:借鑒淮劇實驗的課堂教學模式,認真上好戲曲欣賞課和戲曲學唱課。精心設計教學流程,通過聽聽、唱唱、演演等教學手法,讓學生體驗戲曲的美感及思想內涵,讓學生感受濃郁的戲曲風格和鮮明的時代精神,激發學生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情操。
2.落實研究方法
一是結合音樂教學實際。在實際的教學環節中,通過個案分析和課堂案例分析等對個體的發展進行跟蹤調查,及時改進研究措施。
二是合理安排研究時間。按照國家課程設置,上足、上好每周2課時的音樂課,適時穿插上好戲曲欣賞課和學唱課。
三是注重戲曲欣賞教學。
四是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及學習情況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學習地方戲曲。
五是以培養音樂表現力、提高音樂素養、豐富戲曲知識為主,鼓勵學生自己去體驗音樂。
六是把握重點,強調戲曲的風格、語言(方言)等。
七是通過語文、體育、美術等學科和諧融合多種教學途徑來進行戲曲教學。
八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戲曲比賽、戲曲藝術節、戲曲演唱會等活動。
九是創造課題研究環境。通過音樂課堂、畫廊專欄、廣播電視等宣傳陣地,介紹地方戲曲。
十是發展生命音樂理念。戲曲教學實踐詮釋了“生命化教育就是使教育直面人的生命,通過符合生命本性的活動達到具有生命特性的狀態或程度的教育活動”。戲曲是真實的音樂生命,是與生命共生、共融、共發展。戲曲教學在有效的實施中能夠實現音以化人、樂以圖騰的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曉曄.生命音樂.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2010-06.
[2]朱莉莉.加強民族音樂教育[J].音樂生活,1990(3).
[3]楊紅.新世紀中國傳統音樂的構想[J].中國音樂,2001(1).
作者簡介:王曉曄,女,1973.10,本科學歷,學士學位,江蘇省濱海縣永寧路實驗學校體藝衛教研組組長,鹽城市三名工程名教師、音樂學科帶頭人,江蘇省教育科研“十二五”重點規劃資助課題主持人,研究方向:小學音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