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經》因其獨特的文學價值和史料價值為后人所推崇,在高中歷史課本中多次被引用,成為反映當時歷史現狀的重要佐證。力求使學生更深層地了解當時農業和戰爭及下層人民的生活現狀,從而配合教師的講課來更好地完成學習目標。
關鍵詞:《詩經》;歷史教材;引用
一、《詩經》的特殊時代歷史意義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在孔子時代稱為“詩”或“詩三百”,到了漢代,后人將孔子所整理過的書稱為“經”,因此得名《詩經》。漢以后《詩經》有四家流傳,而至今只有毛亨和毛萇所傳一家,所以又有人稱《詩經》為“毛詩”。
《詩經》共分為風、雅、頌三大部分。其中“風”大部分是指當時各地的民歌,“雅”又分為《大雅》和《小雅》。主要是指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除去《小雅》中有少量的民歌,其他大部分為貴族文人的作品。而“頌”部分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多是歌頌祖先功業的。而從前人考證出的各篇成書年代看《周頌》和《大雅》的大部分產生于西周后期至東遷時,《國風》的大部分和《魯頌》《商頌》產生于春秋時代。雖然還有其他看法,但其描述《春秋》時期以前的歷史價值是無可取代的。
二、高中歷史教材中《詩經》的引用具體分析
1.千耦其耘
在上文提到的高中歷史教材必修二——《經濟成長歷程》中,第一課“精耕細作農業模式的形成”的第四部分小標題及正文均提到“千耦其耘”和“十千維耦”兩句詩句。結合整篇課文看,該部分中心是為介紹我國農業耕種方式由多人大規模簡單協作方式進行農耕向個體農耕方式的轉變歷程。
“千耦其耘”出自《詩經·周頌》,《周頌》顧名思義就是對周人先祖功業的歌頌,也是對周初先民生活的描述。
先拋開兩篇詩歌的整體,單從這兩句與課本的結合,可知重點在于“千”來形容當時一次耕作所需要的人數之多,以及“耦”字的理解。單以高中生來直接理解“耦”字難度較大,所以,在課文之下的小字部分有所解釋,意為兩人協力共耕。
再來結合全篇詩歌,“千耦其耘”自《詩經·周頌·載芟》篇。“千耦其耘”出現于詩歌的開篇第二句前半句。全詩描寫貴族首領帶領族人及雇工等人共同進行勞作的情形。與周人一向以農業為本的傳承以及周人先祖棄為最早的農官傳說相吻合,由于課本只提及“千耦其耘”,我們就只以前兩句作以解釋分析。其中“芟”和“柞”由《毛詩》解釋為“除草曰芟,除木為柞”。而“澤澤”兩字由馬瑞辰《通釋》解釋為:“土質疏松貌”。徂隰徂畛之中,“畛”以《說文解字》一書解釋為:“井田間陌也”。所以,前兩句可以解釋為:人們共同除草伐木,使耕地變得松軟,上千人一同勞作,走在低洼下田邊的小路上“。
2.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
這首詩出自《詩經·大雅·皇矣》,毛詩序:“《皇矣》,美周也。天監代殷,莫若周。周時代修德,莫若文王”。整篇文章是從周人順從天意以周原為本向外戰爭的歌頌和描寫。對于本篇的成書年代歷來爭議較大,從先周到周宣王時期均有學者支持,但其崇尚殺伐暴力的精神與穆王和昭王時期比較吻合。《皇矣》是《詩經》描寫戰爭的長篇詩歌,我們歷史教材選取的“皇矣上帝”等兩句是詩歌的開篇兩句。
我們且以第一段的六句分析當時的一種天命思想。“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中以“赫”和“莫”較為難解,“赫”在此是寓意上帝之威明,“莫”指的是在民間的疾苦。“維此二國,其政不獲,維彼四國,爰究爰度”其中對于“二國”的解釋各家爭議較大。宋代朱熹在《詩經集傳》中認為“二國”是指商國和崇國,原因是結尾段有一段是與崇國戰爭的描寫。但之后雒三桂、李山和程俊英等人將“二國”解釋為之前的夏代和沒落的商代。我們發現兩句詩歌結構相同并以“二國”與“四國”,“此”和“彼”相互對仗,有一個先后的關系描述,所以“二國”理應在“四國”之前,而“四國”我們理解為當前的四方諸侯并無爭議,所以“二國”更應該理解為當前沒落的商國和之前其政不獲的夏國。“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顧,此維與宅”主要是講述,周人先民認為自己的擴張戰爭獲勝并且得到大量土地是順從了天帝的意愿,并在天帝的眷顧下,選擇西方的周原作為自己定居的土地。
3.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在高中教材中,選修課本一般是作為輔助教材,幫助學生學習三冊必修教材,也就是大部分學生自學的內容。其中在《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冊中有兩處引用到《詩經》,拋去前文我們提及的“小康”起源問題,就是在該冊書第二單元第三課“春秋戰國時的變法運動”開篇第一部分有所引注,意圖是引出周幽王無道,引用了《詩經·小雅·十月之交》的“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一句,力圖作為當時周幽王的昏庸導致當世大亂。我們先看《十月之交》一篇出自小雅,應該是當時大臣貴族所寫,毛詩序:“大夫刺幽王也”,可見這是一篇后世諷刺周幽王昏庸的詩歌,放在這里來引出平王東遷以及各國各自的改革變法,本來并無不妥。但是引用這篇的句子取自全詩的第三部分,結合第二部分詩的作者本意是利用天文和地理上的異常變化,來描寫周幽王無道的暴行引起天怒人怨,但就拿出“高岸為谷,深谷為陵”這一句來似乎有些不倫不類,這冊書是大部分學生自學的課本,學生無法把它與課本的內容相聯系,所以,這段《詩經》的引用是有一定可商榷性的。
三、后記
本文基于高中教材與《詩經》的結合,在部分地方引用《詩經》時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意圖在于讓更多的高中學生對課本中引用《詩經》的句子有一個更好的理解。
參考文獻:
[1]聶石樵.詩經新注.1版.山東,齊魯書社,2000-10.
[2]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2009-03.
作者簡介:任航飛,男,1988年11碩士,就職于陜西師范大學,研究方向: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