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托班幼兒入園后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以及剛入園的“分離焦慮”“陌生人焦慮”以及家長的不舍情緒和自身哭鬧、煩躁等緊張情緒極易引起抵抗力下降。如處理不好,還會惡性循環,干擾幼兒對幼兒園集體生活適應能力的發展,不利于幼兒的心理發育。改善這種狀況,免去家長的后顧之憂,縮短幼兒的“焦慮期”,讓幼兒以良好的情緒順利適應集體生活,根據2~3歲幼兒的年齡特點,從以下幾點入手,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關鍵詞:物質環境;心理環境;個體差異;因人施教
一、問題的提出
適應期是指兒童正式獨立地在幼兒園適應集體生活的時期。每年的新生入園都是伴著兒童的哭鬧聲開始的。他們因為猛然間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和家人,對陌生的環境、老師產生心理上的恐懼,絕大多數的幼兒一時難以適應,而托班的幼兒年齡更小,更難以很快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如何減緩他們的哭鬧,使他們的不適應期縮短呢?
我們發現,幼兒能否很快適應幼兒園的關鍵,是入園的第一天。幼兒真正了解幼兒園的生活是從這天開始的。如果我們能較成功地組織好入園第一天,幼兒就會喜歡幼兒園,縮短哭程,順利渡過入園關。
二、創設美麗、溫馨的物質環境,緩解不安全感
幼兒對環境的感受最為直接也最為敏感。環境能提供幼兒最直接、最直觀的印象,能第一時間影響幼兒的注意力。
如果幼兒到了一個新的環境,其注意力能夠被環境所吸引,那么他就容易適應這個環境中沒有吸引他的東西或活動,或者他沒有被環境所吸引,那么他就容易拒絕這樣的環境,并企圖逃避。許多幼兒入園不適應與其自身對環境變化的敏感性有關。有的幼兒對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這種敏感尤其表現在對背后環境的恐懼或陌生。在群體生活中,一些幼兒常常容易被忽視,如果被忽視的正好是那些對環境比較敏感的幼兒,那么就必然會加劇他們入園不適應的程度。所以作為老師,創設美麗、溫馨且具有童趣的環境,能在第一時間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減少他們的不安全感。
2~3歲的幼兒情緒發展的明顯特征是易感性和易變性。他們的情緒外露,易受環境的影響,有強烈的情感依靠,動作發展也進入一個快速發展的關鍵期。為了給幼兒營造與家庭氛圍相似的寬松、安全、溫馨的環境,讓幼兒產生安全感、信賴感,我們可以在教室這一有限的空間里,利用小櫥、書架、操作臺等劃分出一個個既獨立又方便,又源于幼兒生活的活動區域。如,舒適休閑的閱讀區,里面的地板上鋪上了色彩鮮艷的墊子;幼兒隨手能拿到小書架和掛在墻上的小書袋里裝滿了適合他們看的各種圖書,軟軟的玩具靠墊讓幼兒看書時更舒服,同時這些大小不同的絨布玩具靠墊也可以滿足幼兒摟抱的需要。又如,大肌肉活動區的小型滑梯和小跳馬,總能吸引很多剛入園的幼兒,他們一邊玩一邊還自言自語,留有眼淚的小臉上又露出了甜甜的笑容。隨著活動的開展和幼兒發展的需要,我們不斷改變這些設施,使每一個空間里的活動具有多樣性,材料具有豐富性,不斷給幼兒新的刺激,使有限的空間發揮出最大的環境教育作用。
三、創設安全、溫馨的心理環境,撫平緊張情緒
幼兒的感覺是敏銳的,即使前期多次組織親子游戲或一再叮囑家長離開時不露聲色,他們還是能感覺到今天與“往日”的不同。當家長真的離他們而去時,他們就會哭鬧,急躁不安,有的還大發脾氣。一味的哄、抱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兒童的“不適應”。因為從家庭到幼兒園,幼兒的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家庭中,幼兒往往是中心,尤其是獨生子女。同時幼兒的自我中心特點也十分突出。他們沒有群體生活的經驗和概念,對于群體生活感到陌生。而且由于父母對幼兒的照顧,提供和滿足幼兒精神與物質上的需要等養育關系而變得近乎不可取代。較小的幼兒更不會對他人一見如故,他們需要通過較長時間的相處,才能建立起對他人的信任和相應的情感。
進入幼兒園,幼兒第一次離開他依戀的家人和熟悉的環境,出現哭鬧現象是比較普遍的。面對陌生的環境、陌生的老師和小朋友,心理上就會出現不安全感,對離開父母產生分離焦慮,所以,往往哭鬧著不愿上幼兒園。此時,讓幼兒感受老師的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幼兒早期,觸覺較為敏感,教師應多與幼兒親近,如,摸摸幼兒的小臉,拉拉幼兒的小手,抱抱他們,親親他們,說說悄悄話,讓幼兒充分感受你對他的愛,感受到老師就像媽媽一樣,讓幼兒將依戀家人的感情轉移到對老師的依戀上,從而產生安全感,進而再慢慢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四、理解個體差異,因人施教
幼兒來自各種不同的家庭,而不同的家庭又有不同的教養方式,使每個幼兒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幼兒從家庭到幼兒園行為規則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方面,幼兒在家庭生活中大都具有一定范圍的活動的絕對自由,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活動,具有在活動時間、活動方式和活動內容等方面的選擇自由。但在幼兒園中,一定的行為規則和要求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不可能使每個幼兒的需要都能得到滿足。另一方面,家庭中的行為規則相對比較靈活,幼兒在家庭中比較隨便。
托班幼兒年齡小,他們的行為表現大都是真實流露,沒有虛掩。在教育實際中,尊重幼兒的個別差異和天性往往因主觀和客觀等原因而不能得到落實。因此我們嘗試使用“理解幼兒”的教育策略,力求走進幼兒的世界,真正地了解他們。幼兒的適應能力有強有弱,有時比較外露,老師往往給他們以更多的關注;而忽視了那些不聲不響、十分聽話的幼兒,看上去他們的適應能力似乎很強,沒有任何的不適應,但他們的內心卻有著對外界環境的恐懼感,這些幼兒的心理是最需要關愛的。我們要尊重幼兒的差異,學會理解幼兒,并從內心接納幼兒的各種習慣。如,抱著熟悉的玩具睡覺;用奶瓶喝水;趴著睡……教師不要用一個標準要求幼兒。對托班幼兒來說,教師的“理解”是他們成長中的甘露和陽光。
影響和制約幼兒入園適應能力發展的因素還有很多,我僅從環境創設這點入手簡單闡述了我的觀點。只要家園雙方的共同努力,相信幼兒都能較快地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并以此為起點,走好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步。
參考文獻:
賀建芬.托班墻飾的春夏秋冬[J].學前教育,2000(4).
作者簡介:袁偉萍,女,1981年2月生,學歷:研究生在讀,就職于江蘇省南京醫科大學幼兒園,研究方向: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