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好兒女培養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點:孝道培養模式,培養學生的孝道品德,激發學生對父母的尊敬。傳統文化熏陶模式,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增加與父母之間的交流溝通。責任心培養模式,讓學生明白自身在家庭中的責任。良好生活習慣培養模式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活習慣。
關鍵詞:培養模式;德育;素質
模式是人們通過對研究對象的認識,把握研究對象的本質,能夠解釋事物的功能。中學生正處于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自身抵抗力較差,且缺乏正確的選擇力。學生缺乏與家長的正確溝通交流,無法意識到自身在家庭中的責任等。需要建立好兒女培養模式,從基本素質方面,引導學生健康積極發展。
一、孝道培養模式
《說文解字注》中提到“孝”為“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孝包括兩部分內容:對父母的尊敬與對祖先的敬仰。我們要提倡孝道培養模式,培養學生的孝道品德。引導學生形成敬愛父母、贍養父母與感恩父母的基本孝道品德。我校屬于城郊結合城區中學,生源中有一部分是進城務工子女。他們與普通家庭的孩子相比缺失父母關愛,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影響孩子對父母的愛。所以,建立孝道培養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該將孝道培養作為思想品德教育內容的一部分,使中學生形成具備孝道品德。
首先,學校要高度重視道德教育,明確孝道教育實施的重要性,保證孝道教學活動能夠順利進行,加強中學生孝道教育的實踐活動。根據孝道教學目標,加強德育教師隊伍的孝道修養工作,鼓勵其他學科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適時運用孝道教育理念。
二、傳統文化熏陶模式
傳統文化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在教育教學中運用傳統文化教育方式具有很高的使用價值。傳統文化教育是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教育方式,對我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甚至關系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順利開展。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與希望,是我國經濟發展重要人力資源的未來。中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人格情況等直接關系到中學生的成長,關系到他們在家庭環境中的表現狀態。
通過傳統文化熏陶,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利于培養中學生的人文素養、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情感,利于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傳統文化熏陶模式帶來了很多積極影響。本文主要探討此模式對好兒女培養的影響。營造傳統文化氛圍利于中學生德性的養成、發展與成熟。讓學生在傳統文化氛圍中,自主構建自身家庭理念,明確自身在家庭活動中的作用。
三、責任心培養模式
培養中學生的責任感,利于啟發學生的人性,喚醒學生的善良之根,指引學生如何做人。建立責任心培養模式,能使學生的人性向善,培養學生的豁達之情。國民經濟不斷發展,也使得社會環境愈加復雜。學生難免會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責任心培養模式利于健全中學生的人格,使其明白生命的意義,明白家庭的含義。使他們能夠正確對待自己、家長、家庭,明確自己在家庭中應當承擔的責任。
營造學校責任心氛圍,影響學生提升自身責任感。學校許多學生,養尊處優,常以自我為中心,較少關心他人。建立責任心培養模式是必要的。責任感培養是一種文化培養,是德育培養的一種。
四、良好生活習慣培養模式
生活習慣可以反映學生在家庭中的生活狀態,也會對學習習慣產生直接影響。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我校教師深刻感受到學生的不良習慣已經影響了教學質量,影響到了學生個人學習成績的進步。要想倡導學生在家中做好兒女,必須建立良好生活習慣培養模式。生活習慣以一種潛移默化的形式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習慣。教師要鼓勵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講究衛生的習慣、勤儉節約的習慣與勤于實踐的習慣。
學生在家中應做好兒女,成為有孝心的人。筆者根據自身教學經驗與生活經驗,結合學校實際情況,提出幾條好兒女培養模式。但是筆者知道,這對于培養學生形成良好品質、打造和諧的家庭關系仍然是不夠的,仍需要繼續努力,不斷豐富好兒女培養模式,實現“好兒女”目標。
參考文獻:
王美萍.青少年家庭責任感的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0(4).
作者簡介:張曉維,女,1973年9月生,本科,就職于重慶市北碚田家炳中學,研究方向:高中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