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就上好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有效方法展開了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體地位;客觀差異
綜合實踐活動課是我國新課改背景下出現的一種新型課程形式,對于更好地推進素質教育、提升教育質量、促進學生長遠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與作用。以下,筆者僅從教學實踐出發,將自身關于“上好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的主要有效方法進行總結與歸納,旨在推動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更好進步與發展。
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是上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首要前提
《國家九年義務教育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明確指出:“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發與實施要將學生的需要、動機和興趣置于核心地位,以此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他們積極而主動的發展?!?/p>
這就要求教師在組織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必須充分相信學生,將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還到學生手中,在給予學生充分鼓勵與肯定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親身經歷實踐的過程。例如,在學習“趣味運動會總動員”這部分內容時,我為學生布置了一項特殊的任務: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身邊的廢棄資源,變廢為寶,設計出讓人眼前一亮的體育設施,并以此為基礎,組織、進行一場別開生面的趣味性運動會。在這一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我充分“放手”,無論是從體育設施的制作還是運動會的召開,都將主動權與決定權交到學生手中。而學生也并沒有讓我失望,在運動會上我見證了一項又一項讓人既震驚又感嘆的發明:接力賽上的接力棒用的是廢棄的木質鐵鍬桿以及鋤把棒;“跳山羊”是高度適中、大小適宜的樹樁……
由于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他們的熱情與積極性極為高漲,充分發揮了自身的聰明才智,設計出了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經典“作品”,進一步促進了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等的進步與發展,真正達到了預期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的目的。
二、尊重學生的客觀差異是上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必要補充
《國家九年義務教育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強調:“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需要、興趣和特長,都有自己的認知方式和學習方式,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都具有獨特性、具體性,教師只有充分尊重學生個體的客觀差異,才有可能促進學生富有個性的進步與發展?!?/p>
由此不難看出,尊重學生的客觀差異是上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必要補充。如,在學習“遇到危險我不怕”這節內容時,我提出了契合大多數學生學習、生活實際的問題:假如你一個人在家時,有人敲門?你會怎么做?并要求學生根據我所創設的情境進行模擬演練。這一情境在日常生活中極為普遍,學生對此也多有親身的接觸或者經歷,因此,他們的小組表演也格外生動、形象、貼近現實。
對于學生的認真表演以及他們表演中所涉及的方法我都進行了一一的點評,并給予了他們最真摯的肯定、表揚與建議。如此,在尊重學生客觀差異的基礎上,將“安全活動”的教育目標真正落到了實處,切實提升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教學質量。
三、教師的有效指導是上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關鍵所在
素質教育理念要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完全撒手不管、放之任之。對此,我有著非常深刻的體會。如,“保護蛋寶寶”這一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的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充分體驗、領略到父母對自己深沉的愛,可是,大多數學生通過“護蛋”行動并不能充分挖掘這一深刻內涵。鑒于此,我在課堂上對他們進行了有效引導:“目前為止,有些同學的蛋寶寶已經破碎了,他們的護蛋行動宣告失敗,有些同學的蛋寶寶卻依然完好無損,他們取得了護蛋行動的勝利。老師想了解一下,護蛋成功的這部分同學,你們在照顧蛋寶寶的過程中,都是什么心情呢?”“牽腸掛肚?!薄凹词故置δ_亂,但看到蛋寶寶安然無恙便感覺很滿足。”“我們也是爸爸媽媽的寶寶,爸爸媽媽養育我們這么長時間肯定付出了更多的艱辛?!薄拔覀円卸靼职謰寢尅!薄?/p>
如此,通過我的點撥與引導,學生便很容易透過現象看本質,理解這一實踐活動的內涵,自然也將“培養孩子關愛他人的情感和初步的責任感”這一教學目標落實到了實處。
以上僅是我個人關于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淺薄認識與看法,希望能對廣大教育同仁的教育教學帶來實質性的建議與幫助。
參考文獻:
張虹娟.淺談如何上好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J].教育教學論壇,2014.
作者簡介:劉崢,女,出生于1975.10,本科,鞍山紅旗拖拉機制造廠子弟小學,研究方向:綜合實踐活動課。
How to Do Well the Comprehensive Practice Course
Liu Zheng
Abstract: Combining the teaching practice experience,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 method of do well integrative practical activity course in primary school started.
Key words: synthetic practical activity course;subject status;objective difference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