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有關語文教學“道”“器”之研究、探討,建樹頗多。但是,十幾年來甚至百十年來,給人的感覺是一種此中有真味,欲說又無言的滋味。
關鍵詞:語文;教育;探索
《易經》①有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語文與其他學科比較,其他學科一堂課給學生打開一扇知識之窗,運用于一份訓練就收獲一份成就;語文似乎不能,面對教考分離,語文教學顯得不如其他學科高效,不受社會或同行、學生的尊重。我們就或委屈或高貴地拿出,打好學生終身發展的“精神的底子”,來為語文低效教學遮羞了。
其實,語文一科難以承受精神之重,我們更想追求的是一種立竿見影的實效。不要讓精神之光晃了眼,使我們不能立竿見影。
先說說“精神”。當其他學科深入探討技巧“怎么教”,方法、模式精彩紛呈時,語文教學似乎還在為方向“教什么”而困惑,甚而又起新一輪的爭論。一個行為的目標任務混亂,它的效果會立竿見影嗎?關于這方面的討論,比較明確的是十幾年前就提出“精神的底子”的理論,語文教學要打好中學生的“精神的底子”,主要是強調語文承擔著培育人、塑造人的任務。——“中小學語文教育主要應該培育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與想象,對人類、自然、宇宙的大關懷,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煥發出內在與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堅強的不屈不撓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精神探索,永遠不滿足于現狀的批判與創造的欲求。”
然后時間往前推,關于這方面討論比較激烈的,當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后的教育探索。深悔在中學校里講過桐城義法的錢玄同,反戈一擊,猛批所謂“選學妖孽”和“桐城謬種”。余風所及,追者紛紜,大約百年間,算來這兩者似有其“精神”上的傳承關系。
其實,五四新文化運動反對桐城派和“選學”的斗爭,是同反對封建的“三綱五常”舊道德的斗爭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是整個社會變革的夸大需要。同時,就教育爭論對象本身來看,胡適、錢玄同這些大學者,所批評的主要應是文學界的社會現象,或可說是社會嬗變中的文學因素、教育功用。就如,唐代主張“文以載道”的韓愈所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他所說的“師”,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教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授業解惑”的人。
所以,如今我們要看清教育的對象,否則誤人不淺。
面對毫無文學功底,根本就未曾經歷過文學訓練的孩童,中小學語文的首要任務應是什么呢?人文嗎?精神嗎?
再談談立竿見影。先來回顧一下當今語文的教學現狀,有人說它正如“煤的形成”,無論教師和學生付出多少,到頭來得到的只是“一小塊”。
不談中小學生,就連碩士生、博士生的文章也錯別字滿天飛、廢話連篇、病句百出。甚至現在的各類師范院校中文專業培養出的中小學語文老師,屬對、詩詞創作、文言及白話各體“下水作文”,基本功又如何呢?這是你懂的,但長久以來任由發展,沒人追問這是為什么。
至于語文學科,已經成為一個失去了自身特點的學科,一個成了人人都能說三道四的學科,一個成了人人都懂、學與不學都一樣的學科,一個似乎沒有多少開設必要的學科。因為要擔負培育人、塑造人的任務,又被異化為思想品德學科了。
既看不到遠期效果,又看不到近期專業能力的立竿見影的成績,不免會讓學生產生“勞而無功”“學無所成”的厭學心理。
怎么辦呢?首先,要明白“教什么”。不能再拿打好學生終身發展的“精神的底子”作為語文低效教學的遮羞布了。應該回歸到語文學科的根本教學任務上來,學習語文其實就是一種“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活動。以此看來,語文還是應該做好自己的事情,重情重意重精神,更要側重實踐運用。其次,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改變現在慣有的“學懂課文就完事”的思維,要樹立“從課文出發學會什么”的思維。課堂上學生習得的知識或能力,在練習、考試、平時表達等實踐中能立竿見影取得成就,學與用彼此不能如脂在水。杜絕教無梯度、考無序列的現象,克服高考閱讀題、作文題也能出現在初一語文試卷上的“一題考六年”無序現狀。嚴格知識、能力訓練梯度,不妨在字詞擁有量、精泛讀、各類文體寫作等引進考級制度,打破以文選式課本為進度的單一固化模式。英語能考級,英語作為語言,難道就不是其本國文化、精神的載體嗎?漢語教學,不應以“精神”貴族的身份與世隔絕。假如一件華麗的袍子,卻滿是虱子,好嗎?
有關語文是“工具性”還是“人文性”的爭論仍在繼續,有些人以為一談起能力訓練便必然會忽略“人文性”。其實,“人文性”即精神性,不是一個可以單獨提出來討論就可以解決的問題,抽象的“人文”,它需要載體,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文學訓練的過程就是強健肌膚,強健肌膚自然就滋潤毛發了。
總而言之,如果你不知道思想從哪里來,那么你就不知道到哪里去;如果你不知道該到哪里去,那么你就不能夠持久地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在不正確的道路上,不論走多遠,只要能停下來就是進步。所以中小學語文教師若能傾十年時間之心力,咬定目標拾級而上,使一個七歲蒙童到十七歲時都如“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到那時,我等也得以效韓愈“嘉其能行古道”,并滿足他們“愿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開備愚魯而賜教”的愿望。那時我們再以天下百姓為己念來開導他們,以治國安邦的道理教授他們,更好地滿足他們的精神追求吧。
參考文獻:
[1]李國棟.閱讀教學的理論困境.語文教學通訊,2007(5).
[2]郝毅.探析建構主義指導下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科教文匯,2007(1).
[3]周興建.淺談初中語文詩歌教學與欣賞[J].四川教學研究,1992(4).
[4]黃甫全.現代課程與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倪文錦.初中語文新課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沈中,男,1968年5月出生,學歷:本科,就職鹽城中學,中學高中語文教學。
沈琬旻,女,1994年5月出生,學歷:本科,就讀蘇州科技學院,研究中文教學。
The Spirit of the Light and Shadow of Rod
Shen Zhong ,Shen Wanmin
Abstract: The Chinese teaching “way” and discusses the research of “device” done quite a lot. But for decades or even one hundred years, the sense that gives a person is a real taste of this, the taste of desire said speechless again.
Key words: Chinese;education;exploration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