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現代化進程中,面臨社會轉型以及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由教育資源的稀缺性所引發的矛盾尤為凸顯,社會和個人都在期待能夠挖掘出一套對教育的更加科學有效的投資方式,從而使得有限的教育資源在全社會以及個人的一生之中得以優化配置。本文采用個案對比以及小范圍抽樣分析的方式,以教育模式與個人成長之間必然存在著博弈為前提,主要探討了有關教育的外部因素對一個人成長成才的作用,通過對教育成本收益的特征分析來促成大眾對當今教育模式的反思。
關鍵詞:教育成本特征 教育收益特征 潛在問題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a)-0004-02
20世紀后期,隨著世界新技術革命的興起,產業結構都發生重大變化,知識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深遠。同時,隨著改革開放政策在中國的實施,我國經濟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90年代的改革使得教育作為一項本應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產品逐漸被推向市場,出現了由“公益事業”(Public good)向“私益事業”(Private good)的轉化,市場化改革模糊了教育的基礎理念。這一變化是給“使用者”即學生及其家庭帶來了向教育付費的更大壓力。截至2000年,中國教育收益率雖為正值,但仍略低于國際平均水平。有學者認為,收益的非貨幣化與勞動力的非市場化乃是造成中國教育收益低下的主要誘因。
教育收益是教育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隨著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入進行及知識經濟的萌芽,收入的提高部分被用來度量受教育者個人的收益乃至社會的收益。人們越來越多的以經濟學的角度看待教育問題,自然而然的其投資的成本-收益問題也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從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角度來講,教育投資的成本-收益率反應出該項投資的優劣,進而為個人或政府進行教育投資的決策提供有力的參考。
1 教育投入的種類呈現的趨同性特征
知識積淀是一種可以受用終身的無形財富,這種“軟實力”成為很多求學者一躍龍門、躋身上層社會的必備條件。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沖擊了傳統中國社會的觀念基礎,其所帶來的殘酷的競爭壓力也打破了原本平衡穩定的社會結構。求穩、不愿冒險是國人的基本心態,這一方面反映在成功的經驗被模仿的可能性更大;另一方面也限縮了國人使用教育資源的路徑。
人們在面對教育投資的抉擇問題時,自身相關的經驗的匱乏以及外界各類因素的魚龍混雜,加重了其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從而相互盲目模仿,導致了對教育極為相似的投資決策。
2 教育投入的程度呈現的地域性特征
從社會總體上看,人們在對教育的投資問題上存在著趨同性的決策傾向,但在文化習俗、政策制度、社會競爭等因素的作用下,不同的地域之間也凸顯了各自的特色。接受調查問卷的受訪者多數來自于中國的東部城鎮地區,經研究發現,高達85%的受訪者(城鎮占77%)表示個人的家庭都較為重視對其教育的投入,并對產出存有較高的期望,但并不太重視兩者實際上是否成正相關。也有相關研究結果表明,教育對收入的影響大于市場經歷對收入的影響,這也恰好解釋了國人更傾向于繼續接受教育,而非過早參加工作的現象。
為了更加具體的了解教育投入的地域性特征,我們選取了兩組個案進行了對比研究。在做研究之前,我們對樣本進行了篩選,在圖1中,我們選取了四個個案,分別是來自中國東部、西部的處于相似消費水平的兩個家庭和分別來自中國東部地區城鎮、農村的處于相近消費水平的兩個家庭。(見圖1)
從圖1中,我們能夠清晰的看出,在對教育的投入問題上,四個個案對教育投入的趨勢都是隨著求學者受教育階段的提升而不斷上升的。由圖1可以看出,在受教育的各個階段中,教育投入分別為東部高于西部和城鎮高于農村,且兩者之間的差距也都隨著其受教育階段的不斷升高而明顯拉大。國內也有學者的研究成果可以佐證這一理論假設,如陳曉宇教授對教育的私人內部收益率方面做了分地區的調研,其采用的樣本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故而其權威性有所保障。
3 教育投入呈現的代際性特征
從現實生活看來,教育收益存在兩個范疇,即一是產生滿足現時期的家庭精神生活或者個人心理需求的效用,此屬“消費”范疇,二是被期望在未來某個時期對家庭或個人產生精神或者物質的效用,此屬“投資”范疇。相較而言,“投資”的比重會占的更大一些,因為人們可以從對教育的投入中,獲取預期的收益。如:(1)獲得選擇機會增量,包括獲取接受更高層次教育的機會以及進入更高層次社會生活領域的機會;(2)增加安全保障,主要是集中在就業保障和工作的安全性上;(3)提升生活質量,包括與身份掛鉤的可能享有的福利待遇;(4)世代傳遞效應,即有利于形成優良的“書香門第”的傳統。主要是指,父母受教育的增量與孩子受教育的增量的正相關關系。有研究表明,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態與學歷成一定的正相關關系。高學歷或者擁有較高社會地位的父母通常會要求自己的子女接受更多種類的教育以及對子女的課業提出更高的要求。隨著全民文化素養的提升,對于“文盲”的定義已經從“不識字”演變成了“低學歷”。而隨之所帶來一系列的競爭壓力,也讓在“減負”政策下的學子們負擔越來越重。為了讓子女能夠在未來殘酷的社會競爭中站穩腳跟,成為“叢林法則”的優勝者,父母們在為子女的成長“加餐”上煞費苦心,不僅僅是課業的精益求精,近年來業余愛好也竟成了為子女增加競爭實力的籌碼。
圖2中,對于課業的“加餐”現象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代際的差別,“其他”一項中包含了各種才藝的培養。由圖2中“正規教育”一項80后與90后之間差異可以推斷,在社會經濟整體發展情況下,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教育成本的相應隨之增加。然而,我們在“特殊輔導;其他”兩項中可以明顯看出代際之間的差異要明顯大于“正規教育”一項中,說明人們在提升自身所接受的正規教育的水平的基礎上合理增加并利用了學校之外稀缺資源占有的優勢。因此我們可以合理的推斷,教育投入增加的影響因素除生活水平外還應該有現代社會人才競爭的加劇和個體自身能力之間差異性的縮小。
4 教育投入呈現的過剩性特征
教育投入不單是金錢成本,還可以細化為時間成本、情感成本等。以英語教育為例,完整地培養一名博士研究生的英語學習時間總量為:小學1~2年+初中4年+高中3年+大學4年+碩士1年+博士1年=14~15年,而學生花在課后學習英語的時間肯定遠遠多余這個時間界定。
在調研的過程中,多數受訪者認為自己在學校學到的很多知識在實際的工作生活中根本沒有發揮的余地,很多實用的技能多半是參加工作后學到的。這也反映了一直以來存在的一個問題,即學校教育與實際的工作生活存在脫節。多數高校組織學生實習,但這因為時間過短、形式單一、過程倉促而流于形式,并不能夠從根本上對問題有所緩解。
為了能夠具體直觀的呈現部分教育過剩性的現象,我們在本科生群體中對“是否參見過才藝培訓以及現在還有多少記憶”這一問題進行了一次抽樣調查,樣本容量為100份。我們可以得出大半以上的人參加過不同種類的才藝培訓,但仍然留有記憶的卻占不到1/5。在由“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能力”不再是智力知識考試的本事,它包含了知識轉換、社會適應能力乃至經濟支持的能力。
5 教育收益的社會導向性特征
教育收益在職業選擇上存在定向性的特征,在被調查的100位本科生中,79%的受訪者在專業選擇方面有自己明顯的偏好,但經深入研究發現,這其中有超過50%的受訪者是受其家庭或者媒體炒作的影響來最終確立自己的專業偏好和將來的職業定位,其中高校教師、律師法官、企業白領以及科研人員仍舊是角逐的熱門。
教育經濟學反映教育收益水平最常用的是明瑟收益率(Mincerian rate of return),其含義是:在相同工作年限條件下,多接受一年教育的就業者收入比未接受該年教育的就業者的收入的變化率。陳曉宇教授曾對1991年、1995年和2000年三年的全國統計數據利用明瑟收益率函數進行分析,估算當年的教育收益率水平。不難看出,2000年的評估結果顯示,中國教育的收益率達到13%,處于相對較高的水平,說明當前中國接受過高等教育者在其職業生涯中具有相當可觀的收入優勢,這一結果有助于更好的解釋我國高等教育社會需求持續旺盛的現象。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現代化水平的提升,勞動力市場化程度的提升成為我國家教育收益率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中,隨著具有較高競爭性的非公有經濟單位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的提升和整個社會就業中競爭機制的逐步引入,勞動力的收入逐漸回歸勞動力價值,人力資本理論關于提高勞動生產率進而提高勞動者收入的理論假設和框架才能得以體現,教育的收益也隨之提高。
6 教育收益的多元性特征
教育收益不僅僅局限于知識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對一個人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升。我們在對本科生的調查中發現,有70%的受訪者能夠很好學會獨立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但我們也發現,能夠照顧家人的受訪者僅占到23%。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每個人的心智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完善,但是單一的學校教育模式也使得每個人不能夠選擇接受適合自己成長規律的教育模式。教育也存在高昂的情感成本,傳統中華文化的精髓并沒有完全貫穿于現今的教育模式之中。
7 教育收益的社會性特征
人力資本理論的創始人舒爾茨(T.W.Schultz)認為:學校可以看作是生產學歷的廠家,教育機構則可以認為是一種社會的工業部門。人力資本理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科恩認為,人力資本投資導致工人較高的生產能力,較高的生產能力還帶來較高的收入,它包括下面兩個基本假設:一是通過教育傳授知識技能,可以提高勞動者的勞動生產率;二是勞動力市場是完全競爭的。
社會成員通過受教育獲得的讀寫能力是獲取信息的必要手段,而信息在全社會的廣泛傳播是市場競爭和現代民主社會的存在前提。科學知識和教育的普及可為社會引入一種發明創新的風氣,對于社會和科技進步十分重要。很多經濟學家還把教育對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影響作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現代化的重要條件,也即稱全社會共同受益(Socialin General)。
參考文獻
[1]韓鋒.家庭投資高等教育的社會背景和理論依據[J].東岳論叢,2000(3):91-94.
[2]陳曉宇,陳良,夏晨.20世紀90年代中國城鎮教育收益率的變化與啟示[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2):65-72.
[3]賴得勝.教育、勞動力市場與收入分配[J].經濟研究,1998(5):43-45.
[4]陳曉宇,閔維方.我國高等教育個人個人收益率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1998(6):36-40.
[5](美)舒爾茨.教育的經濟價值[M].曹延亭,譯.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