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區域經濟的高水平發展為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提供了基礎,而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又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兩者之間的協調性研究已經成為我國教育經濟領域的重大課題。本文從我國區域經濟以及地區高等教育的現狀出發,研究了區域經濟發展與地區高等教育水平協調性的重要性,并為其提出參考性的研究意見。
關鍵詞:區域經濟 高等教育水平 協調性
中圖分類號:C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a)-0006-01
我國區域間存在著高等教育基礎、高等教育結構資源、經濟水平和結構、政府財政能力、居民生活水平等諸多差異,反映在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有著明顯的區域差異,這是研究區域經濟與對應地區高等教育水平協調性研究的主要依據,在平衡區域經濟發展方面有著指導性的作用。
1 研究現狀
1.1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的現狀
由于我國領土廣袤、又是世界第一大人口國、各種社會自然資源分布不均勻,導致區域經濟發展協調性非常落后。具體特征有:依全國情況分析,沿海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明顯較快,對應的中西部內陸地區則比較落后;在具體到各個省市地區,第二產業發展較強的省市區域經濟發展速度相對較快,對應第二產業較落后、主要依賴第一產業或第三產業發展的區域經濟發展則比較慢。
1.2 我國高等教育水平不均衡的表現
(1)地區高校數量不均衡。從數量上看,東部沿海經濟較發達地區高等院校集中度很高,而較落后的地區面積更大的中西部高校數卻較。而大城市的高校數量又遠遠超過中小城市。
(2)高等教育機構對專業的設計與經濟發展的需求有所脫離,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道加大。學科專業的設置很多相對滯后,不能很好地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需要,使得畢業生難以就業。
(3)高等教育優秀資源分布不均衡。首先是重點高校和一般高校之間的資源分配差異,前者通常是政府或企業等重點優先關注的對象,得到各方面的資源相對充足,后者與前者差距巨大。其次是區域經濟較發達地區,其教育資源明顯好于欠發達地區。
2 區域經濟與高等教育協調發展的重要性
2.1 區域經濟與高等教育的關系
2.1.1 高等教育對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
第一,發達的高等教育給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才儲備以及技術支持,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高等教育是為社會培養高層次高水平的人才,所以高等教育發展的水平直接影響著經濟發展水平。與普通基礎教育相比,高等教育的分工更細,對教育對象的職業能力塑像的目的性也更強,并且基于其強大的科研能力而能夠為本地產業提供更為先進的科學技術。高等教育對區域經濟發展有著強大的助推作用。
第二,數量巨大就讀于高校的學生直接推動了地區經濟的發展。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數量龐大高校學生已經是社會上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雖然群體消費能力還較低,依托巨大的基數,在地區經濟發展方面還是有著自己的影響,學生對日常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及對旅游娛樂等的需要都直接給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
第三,地區的高等教育水平還是社會投資關注的一個重點指標。隨著時代的發展,高等教育不在局限于象牙塔里,和企業、政府等的合作越來越多,使得通過投資高校人才培養來幫助企業發展成為眾多企業所計劃和實施的方。高等教育水平越高,企業對其培養的人才以及技術就越感興趣,投資則越多,投資則刺激了區域經濟進一步發展。
2.1.2 區域經濟對高等教育的促進作用
第一,為高等教育發展提供有力的經濟支持。高校的建設離不開地區經濟的支撐,學校基礎設施建設、科研經費、高水平教育研究人才引進費用等方面都需要政府和企業強大的經濟支持,區域經濟的良好發展是高等教育水平不斷提高的物質基礎。
第二,促進高等教育結構優化并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隨著社會的改革,區域產業結構的變化,高等教育結構將隨之進步優化,同時,教育資源的合理的優化配置能夠促進高等教育平衡發展。
2.2 區域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的理論依據
2.2.1 教育公平理論
教育公平是指國家對教育資源進行配置是所依據的合理性的規范、原則。其內涵包括以下三點:教育起點的公平(入學機會的均等)、教育過程的公平(學校條件、受教育過程的機會均等)和教育結果的公平(學業成就甚至未來的生活成就的機會均等)。
2.2.2 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理論
教育均衡發展中的教育資源配置,就是教育資源在教育系統內部各組成部分或不同子系統之間的分配,包括了:社會總資源對教育的分配;教育資源在各級各類教育間、各級各類學校間、各地區教育間以及各群體之間的分配。
3 區域經濟與高等教育協調發展的改進措施
3.1 樹立高等教育的現代教育理念
以人為本、教育終身化、教育國際化是現代教育理念的主要內容。而讓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與人相處、學會發展是未來教育的四個主要趨勢。培養學生不單單僅以傳授知識為目標,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能力,包括自主學習能力、認知能力、發展能力等,讓學生具有更加廣闊的國際視野和全球化的觀念。
3.2 高校發展要進一步改革人才培養方式
配合區域經濟的發展,高校培養人才應該進一步與社會和企業接軌,加強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深化課程教育體系改革,進一步建設針對實用性較強的應用性課程和實踐性課程,把學生對技能使用能力培養當作重點,培養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
4 結論
對于區域高等教育水平的對比分析, 是實現區域高等教育均衡發展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基礎,必須根據不同區域經濟社會的特點和具體情況,在加強宏觀調控和區域協調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認識不同地區教育發展的重點,采取有所區別的指導性政策方針,因地制宜地選擇和制定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高等教育發展戰略。
參考文獻
[1]倪鵬飛,李煜偉.教育提升城市競爭力——構建服務型教育體系的寧波經驗[M].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高麗.教育公平與教育資源配置[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翁文艷.教育公平與學校選擇制度[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倪鵬飛,李煜偉.教育提升城市競爭力——構建服務型教育體系的寧波經驗[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高麗.教育公平與教育資源配置[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翁文艷.教育公平與學校選擇制度[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