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了國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基地在機構設立、制度保障、校企合作方面的建設情況,提出了高校與地方水產行政管理部門共建水產類創新創業教育基地在學生個人發展、創新與創業項目轉化、資源利用率提升三方面的優勢,并進一步指出了與地方水產行政管理部門共建水產類創新創業教育基地的實施路徑,以期建設一種特色的水產類創新創業教育基地的創新模式。
關鍵詞:水產類創新創業教育基地 管理模式 高校與地方水產行政管理部門共建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a)-0016-02
在國家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經濟結構不斷轉型升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逐漸走向多元化和復合化。十八大報告提出[1],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為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將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為響應國家方針,以及在上海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上海海洋大學成立了水產類創新創業教育基地,為高校水產類創新創業人才的培育提供了實踐平臺。本文以國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基地的建設路徑為參照,提出水產類創新創業教育基地的建設思路,為同類高校創新創業基地的建設提供參考和借鑒。
1 建設創新創業基地的意義
(1)國家發展支撐的需求。十八大提出了“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宏偉目標[1],而創新創業人才輩出就要求進一步完善創新人才培養、使用、流動、管理的體制機制。創新人才培養是創新管理機制的首要環節,對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具有關鍵的基礎性作用。
(2)社會人才供給的需求。面對國家、社會、產業的轉型升級,創新是企業發展壯大的唯一出路。具有創新精神的員工往往能通過在工作中的點滴創新,為企業帶來利潤和價值。因而創新性人才的培養對于促進行業的管理與技術革新、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而言具有積極的意義。
(3)學生自我發展的需求。創新素質的培養和提高是學生個體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創新創業基地創設的根本出發點。由高校擴招所帶來的教育資源與學生數量之間的矛盾,可通過創新創業基地中教育資源的提供來緩解一部分壓力,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的需求。
2 國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基地建設路徑
目前,國內許多高等院校、職業院校都開設了創新創業基地,而各高校創新創業基地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主要分為以創業孵化為主和創新創業并重兩種。從教育內容上看,以創業孵化為主的教育基地更注重學生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并給予相應的創業支持。如西安財經學院以創新創業孵化為主線,通過一系列社會事業發展平臺、交流合作平臺、創業平臺為創業孵化對象提供資源配備、信用授予、形象提升等服務,促進學生創業成功[2]。而高職院校的創業孵化基地則更加看重實訓內容的實用性。如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將電子商業實訓作為創新創業培訓的主要內容,通過學校搭建計算機技術支持平臺,對學生進行網店開設、電商網站開發、動漫制作等項目的實訓[3]。創新創業并重的教育基地不僅要扶持學生的創業激情,同時也要對學生參與創新競賽、開展創新活動給予支持。而無論屬于何種類型的高校都有一套創新創業基地的管理辦法和經驗,各高校主要通過以下四個方面的實施辦法來推進創新創業基地的建設。
(1)機構設立。
創新創業基地的管理一般由高校分管副校長領銜,下設基地管理委員會(或稱為基地領導小組),其委員由高校各職能部門負責人構成,主要進行宏觀管理與資源配置。有的高校的創新創業基地依托于某個學院實施,則在基地管理委員會下增設二級領導小組,由學院的領導班子構成,主要負責制定具體的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在領導小組下可設創新創業服務中心,中心根據需要可下設創新創業指導辦公室、項目評審考核辦公室、財務管理辦公室、質量監督辦公室、行政管理辦公室等。此外,還有部分高校專門為各創新創業項目設立了項目評審專家小組,負責項目的過程及成果評估,該小組主要由科研、學科方面的帶頭人和相關部門的管理人員擔任。
(2)制度保障。
在高校教學管理部門、學生管理部門的協同管理下,高校制定一系列創新創業基地管理制度,包括創新創業基地章程、創新創業基地運行辦法、硬件與設備管理辦法、學生競賽獎勵辦法、創新學分管理辦法、本科生使用實驗室管理辦法等。部分高校將指導學生在創新項目、學科競賽中獲獎作為申報職稱的必要條件[4]。此外,有些高校的創業項目是處于全真模擬的狀態下,需要對其市場行為進行監督,因而需要在工商管理、財務管理、納稅、風險控制等各環節進行模擬和監控,并設立相關管理辦法。
(3)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大多數高校創新基地運行中所采用的模式之一,具有連接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貫穿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的特點,在借助社會力量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同時,也能為企業輸入大批高質量、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目前許多高校在創新創業項目中開展的校企合作的形式主要是派學生到企業中實習,接觸到企業中的現代化生產儀器;邀請成功的企業家來校講課等。校企合作使校企雙方在人才培養與人才吸引方面互惠互利,因而成為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途徑之一。
3 水產類創新創業教育基地建設創新模式的探索
目前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基地管理過程中,仍普遍存在幾大制約瓶頸。其一,師資力量較為薄弱。高校創新創業基地一般依托于本校教師隊伍,而本校教師一方面本身已有較為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另一方面在創新創業的實踐經歷上有所欠缺,因而在指導學生進行創業實踐時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其二,創新創業基地的資源利用率相對較低。許多高校在建立基地過程中將硬件設備購置作為其主要建設內容之一,然而如何科學、高效地利用這些硬件設備卻鮮有規定。其三,創新與創業項目的出路未知。創新項目往往是以結題為終點,創業項目的成功率相對較低,失敗的項目不了了之。此外,參與創新創業的學生群體僅占學生總體的一部分,應激發學生興趣并吸引更多的學生主動投入到創新創業項目中,提高基地建設投入產出比。基于以上考慮,有必要對水產類創新創業教育基地的建設模式進行了思考和探究。地方水產行政主管部門在漁業生產管理、科技推廣、漁業資源、環境和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漁業安全生產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與管理優勢。因此,高校與地方水產行政主管部門廣泛合作,開拓思路,探索與地方水產行政主管部門合作共建一種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基地的新模式。
(1)高校與地方水產行政主管部門共建創新創業教育基地的優勢。
①有利于學生個人能力的培養與就業渠道的拓展。學生在基地開展創新創業項目的過程中學習養殖方面的專業技術,鍛煉動手實踐能力,有利于加強學生的專業感情,增加學生的專業內就業率;另一方面也為當地養殖戶解決困難、提供支持,在當地贏得口碑和贊譽的同時有利于優秀水產類畢業生就業渠道的拓展。
②有利于創新與創業項目之間的轉化和銜接。學生在基地開展創新研究項目時,所研究的素材大部分來源于水產基地當地的現實難題。當學生找到這類難題的解決思路即創新項目結題時,其問題解決方案對當地漁業生產的實際情況有所幫助,因而該創新項目也就具有了創業的商機和成功的潛質。如學生對當地水產養殖中某種疾病的成因及療法找到解決方案時,往往能形成專利或論文,進一步則有望將這一解決方案進行商業化和產業化。
③有利于提升基地硬件設備的資源利用率。由于是與當地水產行政主管部門共建創新創業基地,有些儀器設備可不必重復購置,且設備可由當地部門的科研人員和開展創新項目的學生共用,大大提升了資源利用率。另一方面,學生可與一線生產科研人員溝通和求教,使學生的知識來源多元化、信息觸角擴大化。
(2)高校與地方水產行政主管部門共建創新創業教育基地的實施路徑。
①以水產強縣作為建設創新創業基地的首選。優先考慮國家水產百強縣、生態示范縣等行業氛圍濃厚、有良好養殖基礎的地區。養殖發達的地區具有先進的養殖技術、扎實的養殖條件、廣泛的養殖地域、龐大的養殖規模、濃厚的養殖文化,因而也具有良好的水產養殖體驗環境,能夠為水產類專業教育教學提供最為真實的教學案例。
②將地方水產行政主管部門作為基地共建合作者。水產行政主管部門與當地養殖戶聯系緊密、頻繁,常年為當地養殖戶提供養殖技術、遺傳育種、營養飼料、病害防治、水質檢測、水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等各方面的咨詢和幫助,為本科生開展生產學習、水產養殖調研、水產技術培訓等提供成熟條件。
③本科生進入基地開展創新創業項目。本科生到縣市一級的水產行政主管部門進行實習、接受水產技術培訓,并深入到養殖一線與養殖戶交流,深化養殖體驗,增強水產專業感情。學生在進行創新創業項目的同時還可開展畢業論文撰寫。此外,地方水產行政部門配備有先進的現代化科研儀器,本科生能夠在基地采樣、開展實驗后進行科學研究,并發表科研學術論文。
④以創新創業基地為平臺強化師資隊伍建設。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針,在高校教師與基層專家、企業家間展開交流。校內指導創新創業的導師可到基層了解產業現狀以指導學生創業,還可派校內青年教師到基層掛職鍛煉,不斷提升校內師資隊伍的素質。此外,可將基地的成功企業家、資深專家學者邀請至校內做創新創業講座,并將其納入創新創業導師庫,打造創新創業教育的跨學科師資隊伍,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
⑤完善創新驅動機制,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積極性。高校可將創新創業激勵機制置入專業培養計劃,設立相應創新學分。鼓勵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發表學術論文、申報專利、參加各級各類創新創業比賽和活動,并以這些成果來抵充相應的創新學分。同時以創新創業競賽為抓手,完善大學生創新項目的申請、審批、扶持、獎勵制度,對在競賽中有卓越表現者予以重獎,對學生尤其是大一新生著重宣傳創新創業相關活動。
⑥為創業活動提供全面細致的支撐條件和配套服務。高校可為學生配套便利的生活設施、為創業學生設立物流服務區,學生在物流區內組織物流倉儲和運輸,為其創業提供便利,并采用多種創業模擬形式,可采用創新一條街、創新工作室、創新大講堂等形式。
參考文獻
[1] 十八大報告全文[EB/OL].2012-11-19.
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2]郭艷,盧云,吳瀾.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建立與發展模式初探[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10):26-27.
[3]王慧.以電子商務創新創業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實訓基地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0(24):159-160.
[4]宮鶴,李士軍,郭穎,等.以創新基地建設帶動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探索[J]. 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