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 探討PBL教學模式在內科教學中的應用,以提高本院內科學教學質量,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的醫學人才。方法 將5年制臨床醫學本科生90名隨機分為兩組,采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教學為試驗組(n=45),采用LBL(Lecture-based learning,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傳統教學為對照組(n=45),比較分析兩種教學模式的考核成績,并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PBL與LBL兩種教學模式的意見及接受程度。結果 PBL組與LBL組相比,在基礎理論客觀題考試中,兩組學生成績無顯著差異,在病例分析主觀題考試中,PBL組學生的考試成績明顯優于LBL組。結論 PBL教學模式相對LBL傳統教學模式有其明顯優勢,提高了學生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提升了學生分析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內科教學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PBL 內科學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a)-0019-02
隨著現代醫學發展的突飛猛進,醫學教育方法也在不斷更新,以“知識為中心、傳授知識、教師授課、學生聽課”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LBL(lecture-based learning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已難以適應醫學發展的腳步。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主的教學模式,在醫學教育中是指以病人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并為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和引導學生把握學習內容的教學方法[1],目前這種教學方法得到全世界醫學教育領域廣泛的關注和研討,諸多醫學院校采用了PBL教學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和教學成果[2]。為提高教學質量,本教研組在教學中引入PBL教學法, 對其可行性和優越性進行探討。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重慶醫科大學第五臨床醫院2008級5年制臨床醫學本科生90名,隨機分為PBL教學試驗組(n=45)和LBL教學對照組(n=45),兩組學生入學成績無明顯差異,平均年齡21.3歲,前期所學課程相同。
1.2 教學方法
PBL組與LBL組均采用全國高等學校教材《內科學》第7版為基礎理論教學。LBL組采用傳統教學方式,即以班級授課為主體,以教師為中心按教材逐章系統地講授。PBL組按照巴魯斯(Barrows)[3]所確立的PBL教學的四個教育目標采用“病案分析法”進行教學,歸納為“病案設計—自學與討論—總結與評估”具體實施如下。
1.2.1 教學病案的設計
各系統病案設計按照馬喬爾(Majoor)[4]等人提出的四個PBL問題構建的標準為導向,以教科書及五年制教學大綱為基礎,以書本內容為主線,緊密結合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收集病例資料。每一份設計的病例盡可能包含最詳細的資料,所涉及的知識面包括疾病病因、病理、診斷、治療、醫患交流等領域。
1.2.2 學生自學及分組討論
將PBL組45名學生進一步隨機分為5個小組,每組各9人;教師將病案內容與問題于課前1天提供給學生,學生根據病例資料從中找出知識盲點,查閱相關資料,然后小組范圍內提出問題并討論,最后一起歸納總結所有問題形成一個系統全面的提問,學生以小組為主進行回答,由同組其他同學或教師進行補充,老師可再次提出問題,引導同學進一步思考。內科病例的逐步引導可使學生建立連貫的臨床思維,對每類病例不僅有縱向的了解,還可以有病與病、系統與系統間的橫向思維,最后教師對本節重點和學生回答模糊的問題做出小結。
1.2.3 考核
PBL組和LBL組學生采用相同試卷進行考試,由相同教師進行閱卷。試題共100分,分為基礎理論客觀題與病例分析主觀題,各50分。對基礎理論客觀題、病例分析考試主觀題成績進行比較。
1.2.4 問卷調查
調查表由本課題組經過詳細討論后統一制定,學生針對自己所受教學方式進行回答。調查結果以百分率統計。
1.2.5 統計
由本教研室對兩組學生成績進行匯總、統計,各操作項目成績用SPSS1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2 結果
PBL組學生和LBL組的基礎理論客觀題考試成績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41.35±5.38)vs(42.17±6.32),P>0.05];比較兩組學生病例分析主觀考試成績,PBL組學生的成績明顯優于LBL組學生[(45.67±3.27)vs(40.17±4.75),P<0.05],見圖1。
完成考試后,發放調查問卷表,見表1。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PBL組和LBL組學生基礎理論客觀題考試成績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PBL教學和LBL教學對學生在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影響相同。在病例分析主觀題考試中,PBL組學生成績明顯優于LBL組學生,表明PBL教學法在提高學生對具體臨床病例的分析和解決能力方面優于LBL教學法。
PBL教學法應用于內科教學對本教研組有以下啟示:PBL教學模式以培養合格的、有能力的臨床醫生為目的,將單純傳授知識轉變為傳播知識,培養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自學能力;加強人際交往能力和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教學的角度,指導老師長期與同一小組學生接觸,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點,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更便于學習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的指導,密切師生聯系,加深師生感情。
雖然在教學效果上,特別是在學生自主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上,PBL教學明顯地優于傳統教學法,但并不能說其就是萬能鑰匙,也不是說傳統教學法一無是處。應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取長補短,不斷摸索,不斷改進。我們希望經過大家的共同的努力與探究,在醫學院校中能更好地推行PBL教學法,為醫學院校的內科學教學提供一個新的方向,為醫學人才的培養提供更加優良的環境。
參考文獻
[1]慕景強.PBL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現狀研究[J].西北醫學教育,2004,12(3):170-173,188.
[2]姜萍,楊振寧,商慶新,等.PBL教學模式在高等醫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分析[J].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5,12(3):104-105.
[3]Barrows HS.A taxonomy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s[J].Med Educ,1986,20(6):481.
[4]Majoor GD, Schmidt HG, Snellen-Balendong HAM, Moust JHC, Stalenhoef-Halling B.Construction of problems for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Z Nooman, HG Schmidt, ES Ezzat,eds[J]. Innovation in Medical Education, New York:Springer,1990:144.